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充满理想的青年,如果青年人没有追求理想的热忱,是没有前途的。在辛亥先烈群星璀璨的天空中,青年志士之星特别耀眼。“民主共和”花朵之初开,离不开青年人沸腾热血的浇灌。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20多岁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最小的余东雄年仅17岁。人称“首义三武”的孙武、蒋翊武、张振武,都是策动武昌起义的重要角色,分别只有32岁、27岁、34岁。被孙中山称为“熊一枪”的熊秉坤,率领敢死队猛攻楚望台军械库,时年26岁。响应武昌起义的各省革命志士也大都是年轻人。湖南共进会会员焦达峰,率领会党和新军在长沙发动起义时,年仅25岁。陕西同盟会会员井勿幕发动会党和新军起义时,年仅23岁。山西同盟会会员、新军标统阎锡山发动新军在太原起义时,也只有28岁。
这些青年人,不是为了要成为英雄而赴死,而是为了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们不想被封建专制王朝当作“奴才”来使唤,更不想再在高高在上的封建专制者面前,跪下双膝、匍匐叩首。他们想呼吸自由的空气,不要再在“朕即国家”的封建专制制度下苟且偷生,宁愿用生命换取平等、自由。
这些青年人,不少人并不缺乏钱财,甚至在旧制度中仕途通达,但他们抱定“不自由,毋宁死”的信仰,怀揣炸药,像追逐光明的飞蛾,勇往直前地扑向灯火,在中华大地上播种民主之花。他们知道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赢得民主,需要付出血的代价;享受自由,要用性命去换取。所以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垂老的父母,告别新婚的妻子。
从根本上说,这些青年人毅然决然的斗争,为的是拯救屡遭凌辱、灾难深重的国家,为的是使国家摆脱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的是把国家引向光明。这正是有志之士在青年之时树立的报国之志。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青年人薪火相传的“青春精神”。
这种“青春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身上传承。在国家和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候,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青年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竭诚奉献。五四运动的火炬是以北京大学学生为首的莘莘学子点燃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大业,是由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人完成的。1935年,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北平的青年学子走上街头,唤醒全民族的抗战。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英雄辈出的群体里,始终都有一群胸怀理想、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用理想的光芒照亮人生之路,用青春的激情唱响奉献之歌。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辛亥革命百年来,我们祖国之所以充满活力,我们民族之所以雄姿英发,源于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所焕发的“青春精神”,所奉献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