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闹市的东风西路一条地下自来水管道发生破裂,1.6万吨自来水让几千民居遭水浸,3个地下车库被淹,近百车辆困于积水中。当地市民和商户惊魂未定,开始收拾残局,而责任部门却未有一句道歉,仿佛此乃常见“意外”。从这种意外事件的常态化处理来看,我们城市的应急意识和管理能力仍显落后。
城市爆水管,原因或不在自来水公司,按理他们不会特意选取寿命太短的管道材料来服务市民,然后通过频繁维修工程来获利。水管破裂又不像动车事故那么骇人听闻,应该不会有人被问责,也更没有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事故真相公布。主管者大可以归咎于附近土质变化、交通压力过大等模糊的因素,反正水退了,市民听过就算了。
如果值得追问,首先就要检讨一下我们城市的应急体系是多么苍白无力。据报道,2时40分爆水管,到3时50分完成止水,足足一个小时,这还是在市区———一个距离省市政府才两三公里的地方。止水即停水,总不会像消防灭火那样复杂而艰巨吧,为什么尚且要用如此长的时间呢?原因只能是,对主干道的主水管的运行,自来水公司真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高科技”。突发性的水压瞬间降低,此信号似乎传不到中枢管理部门。管理部门除了坐等报警,真不知道哪里会出什么事。及后,相关部门联动也欠缺,安民告示不足,除了当地街坊,没有人知道这里出大事了,不该经过这里。
供水主管道如同城市的血管经络不容疏忽,否则必然大乱。看得出我们的管网的生存似乎处于一种听天由命的状态。马路压力大,施工影响多,地质条件差,这些因素似乎都没有促成主管部门保持高度的警戒和技术监控。不知道我们的管材有没有考虑到马路上貌似不可控,实际却在经验范围的因素。出于风险管理,我们的技术和人工监测是否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这一切都需要反省。
常令人郁闷的是,我们许多部门热衷花费巨资安装摄像头、安装监测网,甚至给大树搞身份证,给狗装芯片,但是城市智能化、信息化的潮流怎么就走不进关乎千家万户生存需要的层面。常常是这里水淹了,那里井盖没了,这里树倒了,那里广告牌砸了人,我们的主管部门都不太知道,责任不到人,更谈不上有什么预判,究竟是因为“财政投入不足”还是“责任投入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