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摄像头,没有目击证人,司法鉴定无法确定“原告与被告车辆是否发生接触”,两年前一个上午发生的事,让29岁的许云鹤和69岁的王秀芝近日坠入舆论漩涡——据8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许云鹤说,看见老太太摔倒,他停车下来搀扶,却被反咬“撞人”;王秀芝则称,许云鹤车速太快,把自己撞倒在地——一场现实版“罗生门”就此呈现在公众面前。
许云鹤被网友称为“天津版彭宇”。“彭宇案”后,曾有人感叹,“社会道德滑坡三十年”,自然,许云鹤案的判决结果也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证据缺失,事实不清,可援引的法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因与常情相抵触而遭质疑——这一次,“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似乎遇到了挑战。
有学者担忧,“许云鹤案”传递一种社会信号,即当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还原成丛林法则般力量对比的关系,“所有人都在黑暗中互相撕咬着。”
对此,很多人可能心生无奈——对规则缺失的无奈,对世象复杂的无奈,对道德无序的无奈,等等。最根本的是担心一点,眼看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在流失,而我们似乎无计可施。
对善良、善意的珍视,一直支撑着我们很多人的人生信仰。所以,我们一次次将赞美送给身边那些善与美的化身——那用手臂接住高楼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那为素不相识者捐献骨髓的大学生,那临终前一脚刹车救了全车人的公交司机,那救起多名落水儿童的六旬大娘……还有许许多多的道德模范人物。他们一次次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善与美。正是这种善与美的光彩让我们相信,这个社会并非弱肉强食的原始丛林,她是充满温暖、人性与正义之所。
我们一直相信“好心有好报”,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复杂世象会超出我们的想像,凡事绝非都是“1+1=2”那般简单。有些真相并不总是能被澄清,有些良善并不总有回报。不论我们是不是情愿承认,现实就在那里。
“不信法,不信人,信什么?”媒体以此诘问剖析“许云鹤案”折射的社会图景。其实,这一问题多少带几分气愤。不信法,我们还能信什么?
至今,我们还没找到比法治更为理想且现实的社会治理模式。今天,除了法治,还有什么更可靠的力量能让社会成员各守其责、各安其分?古今中外,疑案、悬案总是有的,我们这里有,其它地方也有,今天的社会有,昨天的社会有,明天的社会还会有。
在寻找规则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喘息的时间。毕竟,法律总是滞后的,现有的法规不能让我们万事无忧,现实中的伦理标线与我们的理想水准还有不小落差。在这一次次的纠结中,不能停止的是我们的脚步,去尝试打通更多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路径。
相信法律的力量,相信人性的力量,尽可能完善那些不尽完善的法条,尽可能修补那些伤人心的道德——除此,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