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绵阳一车主不经意露了手“好功夫”:超速驾驶还能抚摸副驾驶位女性的胸部。照片曝光后,惊艳网络的同时更是引发舆论哗然:有人认为这涉嫌侵犯隐私,有人人肉车主及女主角身份,也有人拷问交警失职造成照片泄露,更有人认为网友公然传播和讨论此事有违道德。(8月23日《南方日报》)
从“摸胸哥”照片被曝光,到被大量网友人肉搜索,这起事件已经超越了“娱乐性”的底线,涉嫌侵犯个体隐私权利。“摸胸哥”或许具有道德污点,但如此对于个体权利的无节制“围观”,上纲上线的谩骂和猜疑,其实也是一种网络道德暴力。
同时,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更发人深省——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在这件事情中,最值得谴责和说道的,不是被拍的主人公,而是无处不在的电子眼,对这些工具的管理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这样一幅让人难堪的场面。”或许正因如此,“摸胸哥”的走红再一次引起了舆论关于“电子眼”与个体隐私保护的争论。
摄像头与个人隐私看上去的确是一个矛盾——电子眼对所有个体构成了无形的监控,任何隐私都无所遁形。但无可否认,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提高公共安全感方面,“电子眼”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任何“工具”都是一面双刃剑,不仅是电子眼。就像汽车和飞机,我们能因为车祸和空难就将这种现代化代步工具弃之不用吗?不能。所以我要说,与其对“电子眼”充满反感和抵制,不妨学会在摄像头下文明理性地生活——毕竟多数人都不是“摸胸哥”。
说到底,电子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电子眼失去控制——这才应是公众担忧的关键所在。“摸胸哥”并不讨喜,但“摸胸照”失控流出及“摸胸哥”的隐私受到伤害,却具有普遍警示意义。因此,应该完善在此方面的制度空白,对“电子眼”加强管理,避免个体隐私因工具管理理性缺失而危及社会,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