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民气可用

时间:2011-08-09 14:57   来源:新民晚报

  这些天,上海有一群来自内蒙古的客人——101位乡村教师。对熙来攘往、正奔着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而去的上海来说,101位客人是个很小的数字,但是,却在不少上海市民心中激起了一阵涟漪。

  这是一个由电视人崔永元等发起,华侨基金会、华师大、新民晚报等单位参与的项目,叫做“乡村教师飞翔计划”。初衷是觉得像希望工程一样资助乡村贫困学生固然好,可是,如果能培训一位教师,影响的可能是上百位学生。热心的上海人便接过了这件事,去年请了50位云南的乡村教师,今年请了101位内蒙古教师。自然,老师们到了上海,拥有了很多惊喜的“第一次”:第一次乘飞机、第一次坐轮船浦江夜游、第一次听知名学者面对面上课、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在人民广场看到那么多的人流、第一次去上海人家做客……

  不过,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给上海人也带来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圆了老师们征集来的乡村孩子的小小心愿,第一次认捐为乡村教师购买回乡火车票,第一次为乡村教师游上海担任志愿者……

  主办方很是惊喜,所有与上海市民互动的项目,都得到极其热烈的响应。不管是报名接待内蒙古老师的志愿者家庭,还是微博发动认捐火车票,都几乎是瞬间报满,还有不少人“走后门”试图挤入。

  刚刚由郭美美事件引爆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重创了国人对慈善事业的信心。据新华社报道,近九成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不满意。但是,民间依然潜伏着巨大的公益热情,只是苦于寻找不到可以信赖的出口。因此,当发现了一个面对面,且极其可控、易于参与的慈善“微”项目之后,人们会纷起响应。我有幸在家里接待了一位来自苏尼特右旗的蒙古族英语老师乌日古木拉。她最大的感叹不是上海的亮丽,而是“实在没有想到上海人这么热情,上海人太好啦!”

  这话让我莞尔。至少在这101位内蒙古乡村老师的心中,上海人绝对不会是流行的精明甚至小气的形象了。

  上海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致力于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对口支援,不管是都江堰地区的灾后重建,还是对新疆等地的项目支援等,口碑都着实不错,在都江堰就有“住房要住上海人造的房”之誉。然而,与相关地区的民间交往仍然不多,上海市民的慈善冲动不得不被压抑在心灵深处。

  其实,从101位内蒙古乡村教师的上海之行中获益最多的,可能反而是上海。上海市民发现了自己的公益力量,从近距离接触的内蒙古老师身上满足了自己的交流欲望,志愿者们从这十天的辛苦工作中收获满满,而上海的美好形象也从此深植于这来自内蒙古101个旗县的老师甚至是他们的学生心中,今后他们相互间走亲戚般的联系或将永远持续……

  在慈善事业方面,民气可用。可惜的是,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少。在公益事业方面,上海的民间拥有海量的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这是一座富矿,如何开发,如何能杜绝郭美美之流参与、让急需接收的地区与急需释放的地区从民间层面对接,这101位内蒙古老师的来临,给了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启发……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