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成不了“李逵”,达芬奇密码何时破解?

时间:2011-07-14 14:03   来源:人民网

  14日的国内各大媒体头版,声泪俱下的潘庄秀华无疑成了焦点。然而,眼泪证不了清白,悲情难释众惑。不直面媒体和消费者的质疑,大肆飙泪述说从零起步的创业史,草草收场的达芬奇“哭诉会”注定又是一场败局。

  达芬奇死扛的底气从哪里来

  “达芬奇”的故事越说越神奇,先是被央视曝光,紧接又矢口否认,尔后又被一名销售主管一语道破“天机”。本以为“达芬奇”那高傲的头颅就此被摁下,岂料故事还没讲完,先有人冒充官方微博“辟谣”,后又有官方挂文表态,坚称不存在造假,直至把原在欧洲大陆的意大利媒体都搅和了进来。跌宕起伏的剧情,堪称一部悬疑剧。

  华西都市报刊发署名熊志评论说,达芬奇家具公司死扛底气首先来自其对高档家具市场强势的控制力。达芬奇在竞争力上缺少能与之制衡的品牌,而它自身又有着极高的品牌形象和受众认可度,以及对市场份额的掌控力,有了这种控制力,它才会有与舆论叫板的底气。

  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则认为,达芬奇采取“讨伐从重而处罚从轻”的策略。尽管否认造假的“公司声明”与诸多事实相矛盾,但达芬奇“死不认帐”的底气恰来自于这些“矛盾”本身。“达芬奇在国内销售的意大利品牌家具百分之百原装进口”——这句话是该公司“死不认帐”的关键句,堪称一句近乎无懈可击的“优秀辩护词”。所谓“原装进口”,现行规制不问“原装过程”,只看货源地是否符合“进口”之一般要义,显然所谓“意大利品牌家具”的一整套“进口手续”已完全齐备。从海关到工商,相关执法机构很难对达芬奇一口咬定的“原装进口”提出异议,要在该环节行政处罚达芬奇,则更显困难。

  监管欠作为让达芬奇们泛滥

  有业内人士透露,上海欧式古典进口家具中,国产出口再进口的不在少数,玩此戏法乃整个家具行业已形成多年而始终心照不宣之潜规则。

  “达芬奇还有一根救命稻草叫法难责众”,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评论说,达芬奇们之所以泛滥成灾,最大的诱因——也是罪魁祸首,仍是监管不作为。这中间涉及两种不作为:家具行业内的协会、商会“睁眼瞎”,得承担相应责任;政府监管部门“媒体不举官府不究”,要负一定责任。按“达芬奇模式”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全进口家具”还有不少,而此类“假洋鬼子”已侵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执法部门还能找理由,不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吗?

  中国产经新闻报评论员商寅泉直言,达芬奇的“转一圈”模式,在中国绝不仅仅是达芬奇一家。央视能嗅出其中奥秘并且曝光其假冒伪劣质量问题,为什么纳税人养着的质检人就不知道呢?其实所谓的“密码”,根本算不上什么高深的科技,只要有一颗认真执法的心,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模式难不倒谁,就怕你在其位不谋其政。

  警惕对外国品牌的造神运动

  中国人是怎么形成宁愿买外国的高价都不买中国的低价同类产品的消费习惯的?而有些东西甚至是在中国做所谓授权生产,贴上外国品牌的。不过这种中国OEM(代工生产)似的造假看上去更像造神运动,把一个个外国的品牌搞上了天。

  独立财经观察人陈宁远在南方都市报专栏上指出,痛骂中国信用体系的缺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这种情绪激烈的渲染,容易忘记世界上不守信用的企业很多,并非中国独具。比如美国的能源供应商安然,造假几十年做成了500强。达芬奇事件要害还不只是解决造假的问题,还要解决这种对外国品牌的造神运动。

  媒体从业者王海涛在新京报上撰文《有一种消费心理:只买贵的》说,为什么有人愿意为一张床花费数十万元?最简单的回答是,这些人有钱。但有钱并非就不珍惜钱。有钱人买了达芬奇之后,目前也是会后悔和纠结的。奢侈品的消费心理并不复杂,一部分人需要通过消费一种高价的品牌,以区别于众多的人,从而显示自己的档次和品位。如何鉴别洋品牌是大牌是质量好的?很多消费者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但消费者能够轻易地“识别价格”。认为价格高的,是“好货”的可能性就大。希望奢侈品降价是可笑的,一旦降价它就沦落了。而让伪奢侈品露出真相,则是必须的。

  “李鬼”成不了“李逵”,达芬奇涉嫌造假事件真相在舆论的关注下终究会浮出水平。此刻,“达芬奇密码”扑朔迷离的破解争辩已激起巨浪,正如有评论所说,“甭管最终以何种形式收场,国内高档家具行业失信于消费者的残酷现实已提前铸定。”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