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一炷香该是对遇难母亲的最好告慰

时间:2011-07-13 15:41   来源:人民网

  在浙江嵊州打工的贵州农民工杨光荣骑电动车不小心撞伤了80多岁的老太太陈水何,老太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陈水何的三个儿子悲痛之余,得知肇事者是位“老实本分”的农民工后却放弃了民事赔偿,甚至向法院求情减轻处罚。最后,除了杨荣光被判入狱一年,陈老太家人未向杨索要任何赔偿费用。(7月12日《长江日报》)

  “都是农民工,不容易,何苦为难他呢?”事故遇难者的儿子傅纪余对记者说。失去母亲的三位农民宽恕了杨光荣,理由那么朴实简单:他还年轻,出来养家糊口不容易。失去母亲的三位农民对肇事者只有一个要求:出狱后到母亲的坟前烧烧香。不要惩罚,不要赔偿,只要他悔悟到生命的宝贵和亲情伦常的温美。三位农民的朴实之举,令人动容,也给这个浮躁、民情中积蓄了越来越多“不满、暴戾乃至仇恨”的社会上了深深的一课。

  是的,最好的惩罚不是复仇、以血还血,而是用感恩和爱心把一切的杀戮和暴戾平抚掉,让宽容和生命的尊严一同升华为道德的戒律和灵魂的信条。这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品质,又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境界。

  与此同时,云南李昌奎强奸连害两命的案件,仍在终审审查中,二审改判“死缓”让认为其“更甚于药家鑫的罪行”的义愤填膺的“民意”仍然不满。我们不难发现,在李昌奎和药家鑫案中,某些媒体上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声音:行凶者必须被处以极刑。转型期的民情“性格”得以凸显乃至无限放大,跟网络言路的开阔和媒体竞相铺叙的渲染关联甚密。近乎“睚眦必报”的愤怒中,蕴藏着一种对不公的天然憎恶和对弱势者的天然同情。但是,汹汹民意里四处弥漫的“喊杀之声”,也日益滋长了这个社会的暴戾情绪。

  这种民粹色彩过浓的“全民狂欢”或“狂怒”,往往显得不够理智,由此引发的“群体传染效应”甚至会使“少数异见者”成为众矢之的,使各方观点公开角力变得不可能,结局自然也成了“势不可挡的民意迎来了又一次胜利”。是的,罪恶和不公永远都该受到鞭挞和惩处,可是不要忘了,人类除了会用嫉恶如仇、因果相报维护公平正义,还有一颗宽容温厚的善良之心。鲜血和暴力是必须付出法律代价的,可“以德报怨”“用人性的美去函化人性的恶”才是至高境界。

  宽恕是一种美好的公共品德,“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一个民情民意里少了浮躁、激愤,多了温和、理智、宽容的社会,才是一个正常的成熟的社会。在我们迈向公民社会的路上,宽恕作为一种美好的公共品德不该被边缘化乃至遗忘。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