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谁的西湖”怎样的答案
时间:2011-06-27 13:07 来源:人民日报
苏小小的西湖,白娘子的西湖,白居易的西湖,林和靖的西湖……如今,早已闻名遐迩的西湖,又正式成为“世界的西湖”——成功地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与我国此前拥有的40处世界遗产相比,西湖该是很特别的一处。它是比较少的文化景观与城市生活“零距离接触”的类型,而就在它申遗成功后的当天,杭州市政府立即承诺,将坚持“六个不变”——“还湖于民”的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继续免费开放、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这样的表态,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上,都较为少见。
在日益升温的“申遗热”中,我们看到不少申遗前如何“竭尽全力”耗巨资、成功后如何借名商业开发的案例,或是门票应声而涨,或是以保护之名只对专家开放,让人对“申遗”又盼又怕。当西湖以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心态,坚持自己的“还湖于民”目标,坚持免费开放的文化思路,并因找到了一种让文化景观优美而生动地存活于城市生活中的智慧与结果,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赏,这种“成功”,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申遗”。而进入“遗产时代”的“六不”承诺,则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文化主张,看到了文化遗产惠及大众的管理思路。
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首先是公共的遗产,都应惠及于民。何况,收费、涨价、开发,并不能让景区变成想象中的“摇钱树”。作为地方旅游资源核心的世界遗产,如果因涨价而折损竞争力,只会损害到整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西湖免费开放,可为例证。2002年开始,西湖成为中国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日常维护、清卫保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费用,每年增加过亿元。但来杭州的游客几年之内已经翻番,旅游收入更是增加了180%。在这一思路之下,从拆除高墙深院到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也得到加强。
保护、开发、公益,一直是文化遗产难以理顺的一组关系。如果没有正确认识,难以处理好这些关系,最终会陷入恶性循环。世遗大会上,丽江、布达拉宫等世界遗产,都曾因过度的商业开发而受到质疑。而为吸引更多游客而大肆营建不伦不类的人造景观,打造毫无特色的酒吧街、商业街,破坏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更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杭州承诺”尤显可贵。
兑现还需时间检验。世遗委员会要求“缓解城市发展以及游客激增对西湖造成的压力”。西湖必将因“入遗”而游客激增,而“限客”难免会被认为是对一些人权益的剥夺。在解决好了保护与开发、开发与公益的关系后,保护与公益的矛盾,也还需要破题。
即使从年过半百的白居易与西湖邂逅的公元822年算起,这个东方名湖也已存在了千年之久。让千年名湖在更长的日子里保持青春,现在仅仅是开始。更希望,西湖背后的“杭州承诺”,能给更多景区及城市一个启发。(杨雪梅)
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