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专家看感冒”是另一种过度医疗

时间:2011-06-01 15:39   来源:红网

  6月1日起,21家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将全部取消点名挂号,推行专家层级接诊,患者就诊挂号时,只能选择科室和医生职称。针对此,《新京报》社论指出,这样的做法有些粗放。更好的选择是把初诊和筛选的程序下放到社区医院,不经初诊医生转诊的病人(急重症除外)一律不能直接到三级医院挂专家号,逐步建立起病人选社区医生,社区医生选高级医生的机制。(5月27日新京报)

  25日,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许四虎透露,卫生部门计划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分成13个组团联网运营,每个组团的大医院将花费三到五年时间取消普通门诊,以达到引导患者小病到基层医院就医。但有评论指出,大医院不治小病先树小医院信心。(5月27日《长江商报》)

  再往前一些看,为了要解决上海三甲大医院的专家型医生看病苦不堪言状况的情况,当地拟推出“医疗联合体”,让病人从社区医院转到二级医院然后再到大医院。但一项相关调查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人不赞成这样干。(5月17日《新民网》)

  无论是专家层级接诊,还是大医院将取消普通门诊,或者是所谓的“医疗联合体”,试点三级诊疗,都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尴尬,因为社会舆论阻力太大,分级诊疗往往只能绕道走,悄悄地前行,这是管理者向来都很头疼的一个现实问题。可是,不改根本不行,大医院功能超负荷运转多年,已经不堪重负,不推行分级诊疗为之卸压,难过医疗质量关。旗帜鲜明一步到位的改,也很难,眼前这一道“民意关”就很难过!

  大医院之所以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专家一号难求,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种“大医院病”在作怪。很多人患上个感冒头痛的小病,就喜欢往大医院挤,只挂专家号。多位医疗专家曾经就表示过,过半以上的患者其实根本不需要挂专家号。这同时也意味着,那么多的专家号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掉了。

  为什么说是浪费?这是因为,大多数常见疾病,人体其实都有自愈的功能。即使不能自愈,大多数普通医院的医生就可以处理得很好,根本不需要出动专家。但现在,这样的病例却在大量占用了珍贵的专家资源。本来,医疗专家们主要的精力与时间应该放在解决那些复杂病例,或者危急重症患者上。但现在,他们却得疲于应付这些普通病例,难以发挥他们原本应该释放的功能与作用。是哪一种浪费?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这些患者多浪费了一些时间和金钱。但在另一边,这却是难以容忍与痛心的一种浪费。因为那些真正生重病或者疑难病症的人,就很可能因为这种占用,失去了及时就医的机会,产生由之而来的医疗风险。轻则是排不上队,改日再来排,导致很多人病情被延误。重则,某些人甚至可能被排队拖延死,媒体就报道过类似的新闻。这正是不推行三级诊疗制度的最大风险所在。

  当然,就像很多人担忧的那样,全面推行三级诊疗制度,因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医生资质比不上大医院的可靠,患者很可能得不到令人满意的医疗服务,比如有可能容易被误诊。这种风险当然是存在的,但它却有可能是被过度夸大的。大多数常见疾病,比如,在感冒、胃肠炎、皮肤过敏、支气管炎等疾病上,医生们误诊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医疗纠纷猛于虎的背景下,大多数医生也一般不会截留复杂病人,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

  当很多感冒患者,花了大力气挂上专家号就医,正在为自己的“精明”与“运气”得意的同时。他们有没有想到过,在这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是这样不理性的干,最后令专家号越来越一号难求。那么到了某一天,你真的要看大病的时候,挂不上专家号,那又应该怎么办?

  在解决多数普通疾病上,我们过度的耗费了极其紧缺而宝贵的医疗资源。最后使得,在解决那些真正有医疗需求的疑难重病上,本来就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供应无比紧张,令那些病人,加大了看病的成本与死亡风险。得益的是少数,利益受损的却是大多数。从这个角度而言,“找专家看感冒”难道不正就另一种过度医疗?

  要缓解这种危机,我们必须更多的明白这样一种事实,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就医模式,已经被多数国家经验验证,它是一种可靠而高效率的管理办法,有利于保障医疗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不推行的风险要比推行的风险大得多,社会成本也更为高昂。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多数人愿不愿意尊重公共利益,做出这样一种牺牲——牺牲你生小病不看专家的权利?(吴帅)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