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拟停止执行2月28日出台的楼市“限购令”,这在已经出台限购政策的城市中是第一个。海口废弃“限购令”,原因是房地产相关收入快速下滑,财政吃紧。据了解,3月份海口商品住房销售同比下降90%,不过成交价甚至有小幅上涨。限购之前,海口60%的房产购买者为岛外人士。(4月26日《扬子晚报》)
来自海口的这条消息,再次证明了房地产调控的复杂性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也再次从证明了房价已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了。这些年,疯涨的房价早已背离经济社会的基本面。以前将买房称为梦想,看看许多城市动辄十几倍乃致几十倍的“房价收入比”,梦想已变为噩梦。疯狂的房价造成的伤害已太多。一套房子,让两代人成了“房奴”。房价不仅鲸吞着居民财富,而且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购买能力。
面对疯狂上涨的房价,国家开出了连续的调控政策。从国十条到国五条,再到空前严厉的新国八条。新国八条规定: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限购并不是限制刚性需求,本地人限三套、外地人限二套,无法提供纳税或者社保证明非本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售房,这样的限购其实还是宽松的。然而就是这样的限购,海口也仅在实施两个月之后就无法容忍了。
限购的目的不言而喻,而即使限购之后,海口房价还在上涨,在这个情况下,废弃限购不仅会前功尽弃,更暴露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上陷得太深太深。陷得太深的标志之一,是“土地财政”依赖症。地方政府热衷“卖地”,首先是因为这个见效快、来钱也容易。陷得太深的标志之二,是造好的房子卖不动,政府就明着“托市”,暗着“造市”,加大拆迁力度,人为制造“刚性需求”。而海口市不足两月就迫不及待废弃“限购令”,显然又是陷得太深的最新证据。
对普通人来说,房子是住所,但一些地方政府却既把房子等同于GDP,又把房子当成摇钱树。这就导致了其对房地产业要以保民生为首要目标认识不清,对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有抵触情绪,更甚者阳奉阴违,嘴上说要“软着陆”,心里想着“不着陆”,化解宏观调控的政策于无形。海口欲废“限购令”,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第一块骨牌倒下引起整体垮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已多次见到。而在不少地方对调控本就态度暧昧的背景下,海口的行动会引发怎样的效应,恐也不难想象。如果各地群起而仿效,那么号称“史上最严”的这一轮调控必然被架空,最终是夭折。楼市乱象是一些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在房市的投影。房价只是一个影子,身体歪了,影子才歪,而这个身体首先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纠正歪了的影子,必须扶正身体——显然,“扶正身体”,对架空调控的地方政府追究责任,更应是调控中的着力点。(奚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