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董协良说,9倍的心脏支架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
与其说这是一种“暴利”,不如说这是一种“暴力”,是一种对公民财富的公然抢劫。最可奇怪的是,这样的抢劫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患者发现被抢劫也不是一年两年了,2008年就有媒体曝光心脏支架黑色利益链,可以说早就“报案”了,可几年过去了,尽管媒体一再“报案”,却始终无人受理,无人站出来主持公道,在一幢幢平民的房子被当成钉子肆意强拆的时代,却似乎找不到一种力量来“强拆”罪恶的医药、医疗器械利益链。
沈阳的张女士的母亲要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在萎缩的冠状动脉中植入了两个支架,该手术全部费用为5.4万多元,其中两个支架和其他辅助器械的费用为4.6万多元,占手术全部费用的85%,而诊疗费和手术费加起来才2000元,还不到手术全部费用的4%。试想,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原本可以服用药物保守治疗却“被支架”,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
这样高额的医疗费用,一次手术,就可以摧毁很多家庭的经济基础,即便不必借贷做手术,家也很可能被掏空了。
记者调查得知,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利润并不高,虚高的部分都产生于流通环节。与药品大体一样,其链条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独家代理商——区域代理商——省级经销商——次区域各级经销商——医院。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不能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直接销售产品给医院呢?这不明摆着增设一道又一道盘剥的关卡吗?原来按“现行政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销售医疗器械产品,需要经过医疗器械公司。
虽则在利益链的最后一关,经销商私下按医院进价百分之十几的比例付给医生回扣,而医院还要光明正大地按规定加价10%―15%,但利润的大头毕竟还是在各级经销商手里。在销售过程中种种多余的环节,为什么不“强拆”?是“有关部门”不敢还是不舍得?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委发布的数字,2009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67亿,有心脏问题的老人很多,据说每年安装支架的人群在以30%的速度递增,如果任由黑色利益链继续存在下去,支架也许能医治心脏,却会伤透民众的心。(洪信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