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企业家曹德旺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云南、贵州等五省区市的贫困家庭捐赠善款2亿元,为将捐款落实到贫困户手中,曹德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且差错率不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善款的3% 远低于“行规”的10%,被称为“史上最苛刻捐款”。(3月9日《广州日报》)
“最苛刻捐款”之所以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并非因为捐款2亿元事件的本身,而主要在于“挑战”了国内现有的捐款机制。按照目前我国《基金会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费最高比例为10%,曹德旺却只愿意给3%,也就是说原本基金会需收取2000万的管理费只剩下600万。曹德旺的“苛刻”可谓“苛”到了点子上,节省出来的一千多万元花在贫困户手中远比被基金会收取更大快人心。
仔细梳理“最苛刻捐款”事件的来龙去脉,笔者认为,“最苛刻”虽然只是个案,但其开国内捐款问责先河具有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反思。
其一,我国现有的捐款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国内其他的大型慈善机构,一般属于政府财政拨款,这些机构在领取工资的基础上,再收取10%的高额管理费是否合理?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机构同属公益性组织,以公益组织名义收取管理费,一定程度上不仅会阻碍捐款人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此外,捐款的流向和对款项的监管缺失是长期以来积累的诟病,这些不得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整个捐款机制的健全。
其二,捐款的落实情况能否公开透明?“最苛刻捐款”事件中的一个重要细节是全程跟踪,曹德旺不仅要求基金会每10天向他提交一份有关项目进展的详细报告,还规定捐款落实差错率不超过1%,如果超过,将向基金会索赔30倍。可以想象,假如曹德旺不“苛刻”到如此程度,2亿元捐款的落实恐怕会大打折扣,至少会造成一些贫困户拿不到“救命钱”或部分捐款流向不明。曹德旺只是捐款群体中的个人,更多的慈善捐款的流向问题也殛须解决,只有做到公开透明并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才能使现有的捐款体制日臻完善。
其三,“最苛刻捐款”能否成为慈善家的“样本”?以往,一些慈善家只是将款项捐给慈善机构,对于资金的流向、落实情况全然不知或只知大概,曹德旺却“苛刻”到全程监督、“能省一分是一分”,如此做法看起来“苛刻”得似乎有点过分,但实际上却是对捐款的重视和对贫困民众的真心爱护。慈善家捐款就应该做到如此“苛刻”,一方面是对慈善机构的“苛刻”,将能节省下来的费用捐给贫困者无疑于二次捐款,另一方面对捐款流向细节的“苛刻”,惟如此才能做到款项落到实处,捐款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作者/林 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