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的方式还要更明确

时间:2011-03-07 14:54   来源:长江日报

在公车改革一直难有进展的背景下,近日全国两会上传来的消息再次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向社会公开公车数量不是难事,3月底后,北京将摸清全市公务用车数量,并通过“谁申请向谁公开”的方式实现透明化。

公车数量向社会公开不是难事,这是一个表态,并非行动的进展乃至由此生成的结论。但它之所以受到关注,首先在于它确实是一个不同于以前的表态,与所谓的“不便公开”、“问题敏感”有明确的区别,也直接否定了所谓“技术难题”论调。

我们应当乐见这样的表态,至少它承认了政府存在与运行的基本原则。政府由纳税人供养,公车由公共财政购买,买了多少车,花了多少钱,纳税人不能不知道,也不能不管。道理明白得很,但实现起来却是无比艰难。更有意思的在于,虽然公车数量一直是个被回避和躲闪的问题,“公车数量零增长”却是经常能够见诸媒体的官方高调表态。公车治理几乎每年都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宣示,但却成了一个与纳税人无关的事情,没有人能看到它的清晰面目,也无从检验它的成效。这种反差的恶果在于,它不仅让民众对公共财政的消费过程产生了不信任,也让民众对政府的自我监督机制产生了不信任。

北京市的关于公车数量之所以受人注目,还在于这个问题在北京呼声最高。公车过多过滥虽然是个老话题,但它激发的反感情绪却在北京治堵的过程中达到高潮。当限制出行成为治理拥堵最为简便和有效办法的前提下,在出行权利首当其冲就面临限制的前提下,市民最基本的反应,就是不能让公车和私车的数量和出行权利成为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堵车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不是公车问题的本质。公车过多不是拥堵的全部,公车数量公开与公车治理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为了治理拥堵,而是为了规范权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首先,公布公车数量不能成为某一个城市的独特作为。在公车改革这个问题上,各地既没有地域的差别,也没有具体条件成熟与否的问题。更直接一点讲,这不是一个试验,也无所谓先试点再推开的模式和路径,而是任何一级政府都必须做到的事情。既然对于北京来说不是难事,对于其他地方来说也不是难事。哪怕一个城市从来都不存在拥堵问题,公共财政购买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一个秘密。

其次,公车数量公开的方式不能仅限于“由谁申请,向谁公开”。一项全国达到上千亿的公共财政花销,既关乎广大纳税人的切身利益,也反映行政机关自身的程序和规范,主动向社会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使然,也是纳税人的基本权利。这种公开应当是无条件的,“有申请才公开”或者说“谁申请向谁公开”,依然是选择性的公开和有限的公开。将公车数量和花销的透明限制在地方行为和个人行为之上,依然不是信息公开的正常状态。□ 李琼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