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办案民警、几十位杭州警察、一群社会好人,把一个捐助3个孤儿的爱心故事自发地持续了好几年,让人们读了都“忍不住稀里哗啦流泪”。这个故事所以能如此深深地打动人,就在于贯穿这个故事的爱心表达,不仅温暖,而且优雅。
中国青年报1月26日以《警察与孤儿》为题,刊发了这个爱心故事。“铁血警察”不失柔情而自发表达爱心,社会公众对这种爱心产生温暖的感觉,皆源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最可宝贵的理解与同情。正是这种理解与同情,穿透了世间的冷漠与轻视,用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去感受他人生活的苦与痛,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
3个孤儿的爸爸早因车祸离世,妈妈后来在一起抢劫杀人案中遇害。4年前,办案警察在见到给妈妈办后事的大女儿之后,心中充满怜悯:“这家人真不幸”、“3个孩子肯定会辍学”、“我们能不能帮帮这3个孩子?”人世间多些这样的理解和关爱,便会激发更多真挚的爱,每个人也都会被温暖的力量所包围。
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不缺少爱心,却缺少爱心的正确表达方式。有的爱心表达有些矫饰,有些高调,给受助对象带来尴尬乃至隐性伤害。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有一些优雅的爱心表达方式。在这个警察与孤儿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这种优雅。构成这种优雅的主要成分,其实不是什么稀奇的元素,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正的平等与尊重。正是这种平等与尊重,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格的尊严,一种爱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说,爱心其实更需要平等地表达,因为它不仅使受助者健康成长,还推动社会的爱心表达走向成熟。
面对3个孤儿,如何保护她们的自尊心,呵护她们健康地成长?警察们费了一番苦心。先是特地打电话给她们的一个亲戚,请其转达捐助的意愿,看她们是否愿意。又计算姐妹3人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开销,按次把钱打到银行卡里,只因为怕孩子们觉得“钱来得太容易”,不利于她们成长。捐助的事情被媒体知晓后,怕她们受伤害,只以“小梅”、“小红”之类的化名代替。担心孩子们面对诱惑时会学坏,则小心翼翼地暗示,要靠自己的努力赚钱,不要羡慕别人的财富。捐助与联系的过程中处处透着的这种平等与尊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爱的优雅风度,慈善的更高境界。
爱心与慈善,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种施舍,不是居高临下地满足别人的需求,也不是看着别人依靠自己资助的快感。它的真谛就在于温暖的尊重,使人在获得帮助时保持尊严,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样,受助者将不仅学会感恩,更懂得了做人。而慈善者也会获得一种灵魂的升华,正如上述故事中的一位警察吴仁贤所言,虽然是他在给孩子们钱,却时常觉得,“自己才是被帮助的那个”。(陈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