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开明国语课本》作为教材如何

时间:2010-12-01 13:25   来源:新京报
  近日,一套20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家长热捧。同时,一本名为《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引起关注,它提出了现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诸如内容失实、篡改经典等问题。

    家长买《开明国语课本》干什么?出版社的回答很现实:它只能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并不是学生人人必备的读物。据此,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如果《开明国语课本》原封不动地引入作为教材,结果会是如何?

    报道说,“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海师大第一附属小学作为课外读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一位老师举出佐证,如《绿衣邮差上门来》一文:‘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简短的几句话,充满童趣,也让孩子们对信的认识变得鲜活起来。”

    要是作为教材呢?我们能想到的,是现在语文教育中的背记新字、抄写生词,不能差一笔一划;提炼、归纳,领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必须按老师告诉的理解方式理解。这样一来,再温暖、充满人情味的文章,也变得面目可憎了。所以,《开明国语课本》能受到热捧和学生的喜爱,就是因为它只是课外阅读,是教学的作料。

    现有语文教材“有毒”,而“有毒”的根源,是指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的无形的行政之手。编者们把自己想要灌输给孩子的东西编写进教材,然后再用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规定学校选用教材,引导教师按同一个模式教学,这造成教学形式的僵化,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所以,诚如某出版社负责人所言,“并非一本老课本所能解决”。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已有清晰的认识,就是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其中就包括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选择的自主权,不再让学校千校一面。

    当然,假如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出现《开明国语课本》这样的教材,无疑意味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而,会影响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体系的调整。这种整体的教育转变,才能恢复语文教材作为公民读本和人文读本的本来面目。

    笔者由此建议,在推进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语境下,大可在语文教育中,允许学校自主选择教材、自主教育,这样一来,完全可能有学校就采用一批经典之作作为教材,那些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自然而然就会在学校自主选择中被抛弃。(蒋理)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