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正规幼儿园学位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尚未审批的“黑”幼儿园能否转正“变白”,变成破解入园难的“正规军”?
这种想法将不再是纸上谈兵。据悉,北京教育部门正就调整幼儿园准入门槛一事进行调研,有关意见经批准后将出台一个办园新标准,届时,符合标准的自办园可获审批,未达标的将面临取缔。(《北京晨报》11月15日)
北京市有1290余家未登记注册的自办园,这些被称为“黑园”的幼儿园,为北京的一半幼儿提供学前教育。将这些未达标的幼儿园纳入规范管理,无疑非常迫切。
客观上说,现行幼儿园注册标准,有的并不合理,各地制定的幼儿园办园注册标准,对幼儿园的办园规模、占地面积、资金状况等都要求较高,比如规定幼儿园注册资金至少200万元,自有七八百平方米的场地。
而作为一所合格的幼儿园,更应该关注的办学指标,是师幼比、教师的资格标准、幼儿人均占地面积、基本的教育卫生条件和设施设备等条件。假如在调整幼儿园办园注册标准方面,能淡化规模、资金门槛,而更多关注与办园质量密切相关的师资力量、学生生均成本,不但可给予目前规模、资金未达标的幼儿园以合格地位,同时,政府在扶持未达标幼儿园时,就能明确扶持重点。
人们担心的是,对幼儿园的办园门槛,该按办园规律调低的没有降低(如办园规模),反而降低了不应该降低的标准(如师幼比);或者这两方面标准都降低,这就将损失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影响规范办园,得不偿失。
为了制定合理的办园注册标准,并规范管理,笔者建议,应该在标准的制定和办园条件的评估中,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培育中介机构,通过社区人员(家长和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听证、审议幼儿园标准,以使幼儿园的办学标准符合当地实际——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标准不可一刀切——同时,让专业机构对幼儿园办园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可避免各种公开或不公开的办园指标(包括升入名牌小学比例、开展所谓特长班等)对幼儿教育的误导。(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