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的北京样本,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积极改善民生,让广大民众分享经济发展红利。
城乡养老、医保实现全覆盖,惠及1270万人;不少社区居民吃喝玩乐、办事求助,尽享一刻钟服务圈便利;数以千计的大学生社工服务城乡大众;政府出资1亿元购买300项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近年来,北京的社会建设不断有新突破,让首都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走出了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新路。
对北京这座常住人口逼近两千万、流动人口超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不只是量的极大扩充,更是质的跨时代飞跃。在这里,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70%以上的单位、人群处在老体制之外的社会领域。面对现代化所造就的这样一个全新社会格局,社会建设就像一张白纸,充满了空白,也充满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社会建设需要创新,这已经是共识。但需要怎样的创新?如何找到符合现实和公众需求的创新路径?北京市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探索。从目前看,北京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有两大突出亮点。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率先在全国组建党的社会工作委员会、政府的社会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出台“1+4+X”系列文件,初步形成新的政策体系框架。这说明北京的社会建设,从一开始就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体现了鲜明的制度理性。
在社会建设实施方面,大胆引入和培育社会力量,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公益组织的作用,致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鼓励志愿服务常态化,等等。这一系列举措,说明北京的社会建设具有充分的公众参与性,正在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和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