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建“变脸”,监管为何沉不下脸

时间:2010-09-15 08:45   来源:人民日报

  知名房企保利地产2010年初在没有规划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在广州市白云区建起85栋别墅,每栋别墅交出约两万元罚款后逐步成为“合法建筑”。违建被轻罚后即可获得“准生证”,被指与鼓励违法建筑无异。对此,广州市规划局日前作出澄清称,“保利西海岸”不是别墅,突破规划条件的违建面积只占10%,责令停工随后规划却获批、每栋罚2万元都有地方法规可依。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一回应都存在不能令人信服之处,留下不少疑问。

  疑问一,应当从事实还是纸面意义上认定违章建筑的属性?事实是,开发商拿出一部分土地多建造几栋高层住宅,再在局部容积率上做文章、兴建别墅是常见手法,而目前对于别墅的定义和适用监管范围仍不明确。如果按照目前概念模糊的定义甄别,那么此类规避规定变相违法之举都将获得事实上的监管豁免权。2003年至今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多次下发和重申的别墅供地禁令,就会在事实上成为一纸空文。

  疑问二,退一步讲,即使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保利西海岸”违建部分是“低层住宅而不是别墅”,那么开发商将低层并联式住宅作为“别墅”进行宣传同样涉嫌违法,误导消费者。这一行为为何未见查处?同时,低层住宅卖出别墅价格,是否违反了有关商品住宅价格构成管理规定?监管部门需要给出进一步说法,而非“仅仅为商家的一种销售策略”一语带过。

  疑问三,规划报建手续缺失,该不该被认定为“属可限期改正违建”?众所周知,“先生孩子再上户口”,是许多违法建筑常用的“乾坤大挪移”招数,由此致使各地违建大量涌现。程序违法既会导致结果违法,也是许多监管漏洞的源头。遏制愈演愈烈的程序违法现象,当前需要更严厉的追究惩治,而不能轻描淡写,否则,既不能消除利用程序非法牟利之弊,也不能消除人们对处罚过轻、违法成本太低的担忧。

  疑问四,突破规划条件的违建面积只占10%,是否就可成为轻罚之由?无论违建比例大小,其违章建设以求不正当利润的事实都已形成,如果以违章程度大小作为监管依据,那么,不仅监管硬不起来,最终,楼市调控效果也会被大打折扣。

  “保利西海岸”违建项目“合法化”的过程只是一个新标本。近年来,通过交纳低额违法成本换取合法身份已成普遍现象。规划报建违法有之,擅自更改规划有之,拍卖超出规划面积有之,各种违法情况涉及建设国土规划各个监管层面。然而,却很少被严处。这不仅折射出地方管理部门事前监管的疲弱,更折射楼市监管在惩处和激励机制方面的倒置。一方面,地方建设和财政资金缺口之间的矛盾,使得通过土地获取收益的内在驱动力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偏轻就成为“合理”选择。另一方面,各个监管层面各守其土,而没有形成立体监管模式,客观上导致了对违建现象的“激励”。

  监管沉下脸来,让违建不能轻易“变脸”,是楼市调控的要求,也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弥补制度设计漏洞已是当务之急。(徐立凡)
 

编辑:栗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