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促和谐,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作为中间阶层,中等收入群体本应是社会的稳定器。然而,畸高的房价透支了很多人半生财富,再加上“短腿”的社保、高强度的工作、子女教育、户籍门槛……国内的所谓“中产”背负着种种生活压力。“房奴”、“车奴”、“卡奴”、“孩奴”……浸透着“中产”的苦恼与无奈,也使建立“橄榄型”社会显得长路漫漫。(《人民日报》9月9日报道)
不难分析,造成这种窘境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满足民众的基本要求,不仅不能减压反而加压成为负担,再加上医疗、教育、住房等重重问题,包括所谓的中产者在内的普通民众就像面向赤裸裸天空的玻璃窗一样没有多大的安全感,随时都有“碎片化”的危险。
大多数的中产者都心存希望,但这希望里却充满着“空置房”,因为无法在当下立即套现。如果社会改革政策或方案未能在根本上为中产者带来希望,那么,挫败感就会如同瘟疫般在人心深处蔓延。可怕的是,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很困惑,一旦青春期结束,他们不知道他们将在哪里生活,从事什么职业,会和谁结婚,如何养父母的老,如何养自己的老,被困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动弹不得。也许中产者的生活质量会好一些,但他们承受的压力却更大一些。他们拼命向上游游去,但得到的结果却是被套上一圈圈“奴”字枷锁,于是沉入底层的可能性便越发明显了。
当然,最近几年政府的政策上,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意向也日益明确。但客观地说,中国的中产阶层发育得还相当缓慢。从根本上说,中产阶层的发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同时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是,社会上层过多地占有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产阶层发展的空间。所谓“资源”,从社会学角度理解主要有三种,即财富、权力和社会声望。当资源主要聚向于中产阶层,并且这个阶层获得了社会主体地位成为大多数时,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资源配置。相反,如果一个社会只对少数人的成功给予肯定,那么必然会伴随着大多数人的挫折感。
需要强调的是,要想形成橄榄型社会,就必须培植庞大的中产群体。要想培植庞大的中产群体,根本还是要合理调整好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以此为中产阶层创造成长和乐业的足够空间。据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8日宣布,在本周内提出为美国中产阶级的永久性减税计划。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能否也出台类似的政策,中产者希望里的“空置房”,不能总是空置着,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