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   社会

大学师生关系何时不再“蜻蜓点水”

2010年09月03日 10:19:00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不久前才过去的这个大学毕业季,显得很特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一段声情并茂的演讲,感动了数千学子,并在网上广为流传。之后,“根叔”式演讲也感染了其他大学的校长,校长们纷纷摈弃官话、套话,精心准备讲稿。有的打“温情牌”,有的打“哲理牌”,有的还唱起周杰伦的歌曲 《千里之外》,为学生送别。毕业时节,校园充满离愁别绪,校长们的温暖毕业语如同一道“催化剂”,惹得学生感动、感慨。

  然而,深入想一想,如此温暖话语能否不局限于毕业时节?能否不局限于一校之长?温暖毕业语能否成为改善大学师生关系的“起点”?

  时下,大学里的师生关系缺乏“温度”。“蜻蜓点水”式关系比较普遍。大学动辄数万人,庞大的规模让师生之间难于深入交往,情感显得淡漠与疏远。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而专业课教师通常只有上课时才见面,甚至在路上相遇也形同陌人。一些知名教授就更忙了,学生想在课堂上与他见面也很难。某重点大学的一位本科生向笔者叹苦经:她选了某知名教授的课,每次兴冲冲跑去听课,可都是另一位青年教师代课。一学期结束,这位教授没有露过一次面。一打听,原来该教授“外面太忙”,抽不出时间给本科生上课。

  还有一种是 “雇佣”式师生关系。学生称导师为“老板”。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导师在外面承接课题,学生帮忙做课题、查资料、干杂务,导师付给学生报酬。学生很少有机会与导师探讨人生、理想、励志等话题。上述两种师生关系,既影响了育人质量,也降低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毕业时节,校长充满“温度”的演讲如此受追捧,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大学生对 “亦师亦友”型师生关系的渴求。

[责任编辑:栗琰]

相关内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