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明规则管束必有潜规则流行

时间:2010-09-02 10:31   来源:京华时报

  安徽五地发生的换教材风波,更多的是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提醒:如此乱象,是不是该从根本上、规则上管一管了。因为,没有明规则的管束,必有潜规则的流行。只是,这提醒来得未免太晚了一些。

  乍闻安徽省阜阳、滁州、淮南等五地初中生新学期换了英语课本,觉得不算大事儿。各地中小学近年都在折腾教改,常常集中更换教材,与时俱进嘛,把过时落伍的教材换上一换,何必大惊小怪。

  细看新闻,蹊跷来了。近百万初中学生突然换英语教材,背后大有文章:这些地区的初中英语教学起步晚,学生基础弱,新教材内容陡然加深,师生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准备中考。明显违背常理的事儿,为何一意孤行?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了潜规则:选用哪套教材,有决定权的官员获利空间巨大,可能高达数百万元之巨。还有一些细节值得玩味:换课本的通知中,欲盖弥彰地加了一句“不予公开”;五地新教材还分别选用了两家出版社,不知是否两头都沾了利益,才只得各分一杯羹?

  原来,换课本和教改无关,倒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

  其实,这套教材出版的“潜规则”,并非始于安徽,始于今日。从那位从业五年的圈内人爆料来看,这套把戏由来已久,是“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当年,在一个省区的出版界,肥得流油的必是独家垄断教材甚至是教参出版的教育出版社,不费吹灰之力的生财之道让不少同行眼红。自2003年起,教材实行“一纲多本”,打破教材出版垄断格局,令很多有资格初涉教材出版的同行大为兴奋。因为这个蛋糕巨大,旱涝保收。各出版社为了多争取订单,自然使尽浑身解数,而使用相对成本较低、见效颇快、又没啥风险的返点、回扣之类伎俩,几乎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题中应有之义”。圈内人说了,这个返点,虽颇丰厚,也只占出版社收获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以小博大,何乐而不为?

  一个行业通行了这么多年的“潜规则”,教育主管部门难道真的一无所知?竟然没有防范或惩处措施和先例?

  凡违法违规的事,如果利益巨大且风险极低,必大行其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食品安全事故的触目惊心、违规矿业溅出的鲜血、医生惯开大处方的久禁不绝,都逃不出这个规则。如果行业主管部门坐视“潜规则”流行而束手无策,如同请君入瓮,诱人犯罪。

  安徽这五地发生的换教材风波,更多的是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提醒:如此乱象,是不是该从根本上、规则上管一管了。比如,更换教材的听证会制度,请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甚至学生代表参加,把“有决定权”的人,从二三人扩至上百人。要通过所谓“利益流通”来摆平上百人,难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潜规则也就不攻自破了。否则,没有明规则的管束,必有潜规则的流行。

  只是,这提醒来得未免太晚了一些。我们不禁要问,对于那些“水到渠成”的潜规则,难道总要等到若干年之后东窗事发,才有可能亡羊补牢吗?(李泓冰)
 

编辑:栗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