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高考、中考已结束,到了查分的日子。这两天,中考成绩可以通过电话查询了。得知这一消息,很多家长都迫不及待想第一时间知道自家孩子的分数,查分电话也必定成为这几天最热的一条线路。先行查到家长和考生或许会感叹,现代科技就是好,打个电话把分晓。
家长们急不可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局外人,我觉得这事挺奇怪:明明属于自己个人的考试成绩,为什么非要花钱来查到——有过这样经历的人都知道,查分热线收钱不菲,打进去后,顺着指示音,好一阵才能听到成绩。这还不算线路太堵造成的无功而返。
当然,你不打这电话,再等个一阵时间,等教育考试主管部门正式发下成绩单来也可以。但这个6月,本来考试就是生活的重心,明知有分可查却不查,心里肯定不安稳。于是,有关部门就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将作为公共信息的中考、高考成绩作为了一种商品,出卖给它原来的主人。
其实说到底,考试成绩还算不上一种公共信息,它更多的是属于一种个人信息,这一信息本应是由教育考试主管部门来保管的,它是如何转到通讯运营商那里的?这背后有什么利益关联?不得而知。只是想透过这一现象思考:还有多少属于公共或个人的信息,被当成了有关部门谋利的商品。
仅举一例,每天很多人的手机上都会受到天气预报信息,这是通过每月交几块钱,订制的一项“信息服务”;都习以为常了。可细想一下,天气信息乃是不折不扣的公共信息——尽管它由气象部门专业发布,但他们所作预报凭借的那些设备,他们作为一个公共服务部门所需要的那些费用,不正是纳税人供养的么?
以此逻辑,做个极端的推断——会不会有一天,地震预报这样事关人命的信息,只有花钱订制,地震预报部门才肯告诉我们呢?
其实,这背后有更大的玄机。曾有位气象局的职员告诉我,他们要求每年有200万的创收任务,渠道就是96121等气象信息热线。一直以来,气象局这样的部门都被称作是个“冷衙门”,冷热衙门的区别在于,在这个部门,是否有较好的渠道获得较多的部门收益。不知道,那些能有更多收益的“热衙门”,所赚取收入的渠道,是否也有本应属于每个纳税人的公共信息呢?
近几年,政务信息公开成为一种潮流,眼下,人们又在呼吁着政府的支出等财政信息能够更加透明。我建议,像考分、天气之类信息真正的公开、公益化,应当成为政务信息透明的一个前提;而在公开政府部门支出的同时,还应公开收入来源。
回到本文所论查分这件事,电话查分固然是一桩科技的进步之举,但让科技真正惠及百姓,还应更进一步。互联网比电话更先进吧?教育考试部门都有自己的网站,希望这些网站不要尽登些领导活动的无聊信息,而多登些与百姓切身相关的实用内容——既然分数已出来了,何不把它搬到网上,这样让大家都可以免费地看到,还能避免幕后操作之类事情发生。何乐而不为?(王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