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怎样IPO?

时间:2013-08-02 10:21   来源:东方网

  IPO,新股发行的英文缩写。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重启IPO的消息,为市场关注。市场稍有点风吹草动,股民马上风传“狼来了”,大盘即刻尽显“墨绿”,乃至证监会前几天又不得不出来模棱两可地说:下一步要出台专项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目前关于IPO重启,暂时没有新的进展。

  这引起有些人的不快:“证券市场不发新股,那还叫什么证券市场?”确实,就证券市场完整的功能而言,融资、投资、优化资源配置,三项缺一不可。过去还有“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一说,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上不了大台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证券市场IPO的停止,确实不正常。

  何以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股民把其归咎于市场低迷。在笔者这个外行看来,或许还有其他因素。其一,“巨无霸”不断圈钱,搞得证券市场资金结构失衡。“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社会上把“买股票”和“抽大烟”画上等号,听到发新股就胆战心惊。“竭泽而渔”,到头来必然是“无鱼可捞”。其二,“造假者”为所欲为,搞得证券市场信用结构塌方。一年绩优,二年绩差,三年ST,此“顽症”至今劣性不改。最近,2013年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截至目前,已经有563家上市公司宣告业绩同比预减,大大超过一季报的预减个股总数。其中,中小板及创业板更是业绩缩水的重灾区。但这些上市公司,都把原因归结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诸如行业不景气、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与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上升、订单毛利率下降等。有一位专业人士一针见血:这些上市公司本来就是通过透支业绩、美化财报等手段“带病上市”的,根本没有“免疫力”。投资者老是“碰地雷”,看到IPO当然胆战心惊、退避三舍,乃情理之中。

  平心而论,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不正常。《人民日报》也发出了“晴雨表为什么一再失灵”的诘问。但我们应该承认,监管部门近年来为拯救国内积重难返的股市,确实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按照资本市场资深专家刘纪鹏的说法,这些措施并没有认清中国股市的症结所在。他以为,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应该发生重大转变,在IPO方面,要将以往的“严进、宽管、不出”,切实转向“宽进、严管、必出”。监管部门对申请上市的公司注重实质性审核,重审批轻监管,这势必产生了监审不分问题——发审委有权力,保荐人有利益,而发行人并不承担与之匹配的责任,由此造成信息披露虚假等问题,使得不少造假上市企业频频得手。但IPO的这种转向,必须从监管部门自身做起。

  良好、透明的业绩是上市的必要条件。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证券市场法律制度和高效的执法程序,使造假上市的企业及其中介机构受到及时有力的惩处。一家叫紫光古汉的深圳上市公司,四年间累计造假金额达1亿元以上。最终的处罚是,对公司罚款50万元,对5位高管的罚款合计39万元,还有什么公开谴责、警告、通报批评等。这样的处罚,根本没有一点震慑力。

  在IPO重启之前,先严打几个造假的“大老虎”,以儆效尤。这应该是重启IPO的序曲。惟其如此,投资者才不会“闻‘新’而逃”了。

编辑:顾文婧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