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股市造假,监管为何硬不起来

时间:2013-05-28 14:4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证监部门必须摒弃将支持公司融资当做自己政绩的习惯思维,只有这样市场监管才能硬起来

  在A股市场上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案”的万福生科案处罚结果日前出炉,这家欺世盗名的“绩优股”被证监会处以罚款30万元,涉案的20名个人被罚345万元,公司董事长和原财务总监终身禁入证券市场,并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面对这一处罚结果,投资者纷纷质疑,万福生科在IPO(新股发行)中就卷走了4.2亿元,上市后虚增业绩又高达9亿元,但证监部门对其罚款仅为30万元,造假成本是否太低?(5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A股市场的历史上,类似万福生科这样的造假案已经可以排出一长串名单,但为什么造假者仍然“前赴后继”?为了圈钱而铤而走险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政府长期以来对待股市的政策,偏重于支持上市公司上市融资而忽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实际上给这些造假公司提供了看不见的“权力背书”,几乎每一个造假上市公司,从早期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到新近发生的绿大地、万福生科,其背后无一不难看到地方政府支持其上市的影子。

  上海证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说,这些公司被放行的背后,均有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的身影。中介机构的不负责任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它们本身是一个商业机构,进入市场有自己的商业利益追求,因此它们本身就是市场监管的对象。

  在已经曝光的造假案中,中介机构的表现固然令人失望,但更重要的是,证监部门也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目前,我国的IPO还实行审核制,由证监会下设的发行审核部门行使最后一道审核的关口。证监部门不是商业机构,按理来说可以公正无私地行使这个职责,但由于政策面上对公司融资的倾斜,导致这种审核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虚设。复旦大学会计学系教授李若山说,万福生科式的造假,稍有会计常识就能发现。既然如此,为什么集合了一大批专家的发审机构却不能识破?关键还是在于权力对公司融资有偏爱,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证监部门,在指导思想上都将其视为政绩。

  不断发生的造假案,严重侵害了投资者利益,也使A股市场成为全球最差市场,面临重重危机。要改变这种状况,证监部门必须摒弃将支持公司融资当做自己政绩的习惯思维,只有摆脱了这种利益欲求,市场监管才能硬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目前的市场监管制度要进行改革,将IPO的权力交给市场。只有当证监部门卸去支持企业上市融资这一职能以后,市场的监管才能硬起来,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