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违规放贷的“动力”在哪

时间:2012-06-04 10:37   来源:中国网

  审计署日前公布了对工商银行、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等在内的17家央企2010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审计发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分别存在违规放贷、违规办理票据、少计固定资产等问题。其中,工行违规放贷共计110亿。

  银行违规放贷,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几乎每次审计,都能发现大量违规放贷问题。那么,银行为什么要顶风作案、违规放贷呢?其“动力”何在呢?

  毫无疑问,利益驱动是银行违规放贷的首要“动力”。有句俗语,叫做越是有钱、越是贪婪。而中国的银行,个个都是世界上最赚钱、最富有的银行。而富有,并没有能够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理念,而是使银行变得更加贪婪、更加忘乎所以、目空一切了。因为,向非土地储备机构、超期限等方式发放土地储备贷款,向手续不全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发放贷款,违规向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放贷款等,早已超出贷款范畴,而变成实实在在的利益行为。试想一下,没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关系,银行及其工作人员会冒违规之险吗?正是利益的驱动,才使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失去了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如果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也有这样的“冒险”精神,可能实体经济的发展绝对不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银行的信贷结构,也不会如此不科学、不合理。所以,利益驱动是银行违规放贷的首要“动力”,或者说内在动力。

  引发的另一个层面问题就是,监管失控是导致银行违规放贷的制度“动力”,或者说外在“动力”。我们注意到,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实质上只是制度层面上极少数实在说不过去问题。更为严重的,并不是这些方面的问题,而是在贷款过程中,各种违规行为和违规手段。如逼迫企业拿承兑汇票、要求企业边贷边存、搭售理财产品、随意加收各种手续续、恶意抬高利率等,这些问题,不仅违规,而且严重损害企业利益,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遗憾的是,面对这些问题,监管部门集体“失声”、“失言”、“失管”了。正是监管的失控,才导致银行的信贷行为越来越不规范、越来越无章法可言。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银行又岂能不产生违规放贷的“动力”呢?

  而银行敢于与制度对抗,敢于置监管于不顾违规放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垄断,亦即垄断让银行有了我行我素、肆无忌惮的超常“动力”。一个简单而无奈的道理,就是只要有垄断存在,就无公平可言。在这方面,银行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在垄断环境下,不仅制度的制定会漏洞百出、缺乏公平性,而且执行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监管者来说,也会在垄断面前,变得缩手缩脚,毫无力道。银行违规放贷随处可见,说白了,就是垄断惹的“祸”。正是有垄断做后盾,银行才会表现出超常的违规放贷的“动力”。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银行和监管部门在回应公众有关为何只银行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而不吸收国内战略投资者的质疑时,竟然都用引入了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理由。要知道,再先进的管理理念,都离不开合法、合规、规范这一条。那么,银行在引进了外国战略投资者以后,为什么仍然违规放贷行为不断、违规现象严重呢?难道国外的银行都是这样经营吗?

  所以,对银行违规放贷行为,决不能满足于审审查查、整改了之,而要从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一方面,打破垄断,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搅活银行这团死水;另一方面,对银行出现的违规放贷行为,与经营者的责任挂起钩来,不只是在每次的处理中,打几只“苍蝇”了事,而最指最高层。以工行违规放贷为例,如果追究工总行行长的责任,还敢吗?同时,要没收所有违法所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减少各种违规放贷行为的发生。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