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浙商回归需要对症下药

时间:2012-03-22 10:22   来源:新京报

  吸引浙商回归,在用地指标和税收上给予优惠是会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效力不一定可以持久。

  据浙江省政府经合办某官员透露,“浙商回归”的引进工作已经成为2012年浙江省政府的“头号工程”。浙江省成立了由省重要高官任负责人的浙商回归小组,全省成立29个浙商回归“引进办”,为推动这项工程,浙江省各级政府除了为回归企业制定了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还启动对11个市,20个省级相关部门以及29个省外浙江商会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据《21世纪经济报道》)

  之所以召唤在外的浙商回归本土,无非是浙江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瓶颈期,不进则退。浙江在1980年代以后靠小商品、轻工业、出口等途径在民营经济领域异军突起,在市场化方向尤其是在专业市场发育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头。但是,改革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目前已经到达极限。

  总体上,浙江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非复杂,所以利润微薄,竞争力无法永久保持。同时,由于中国劳工权利意识的明晰,人工费用必然呈现越来越快的提升要求,浙江民企的又一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在。同时,由于浙江经济主要依靠民企,而目前信贷政策在民企上的待遇远低于央企和国企,使得民企资金异常紧张,高利贷盛行,民间借贷成为必然。但是政策上对于民间借贷的界限把握不够明晰,民营企业家在民间借贷上风险很大。这些都造成浙江的资金外出比较严重。

  从浙江资金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主要困境一是投资于实业后的融资难问题,二是产业的出路问题。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浙商如果能够在待遇上达到与央企、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浙江资金的“热钱”属性将会大大降低,投资于实业的比例会更高,产业空心化问题可能会好转。

  但是对于浙商资金回归本土后的产业选择,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目前中国和全球,产能基本上都是过剩的,出口不再可以依靠,更无长期扩展的市场空间,同时一味地搞出口的弊端也越来越严重。所以,浙商回归,需要选择在内需上大有可为的产业深根细植,扩大内需市场,方可为立足本土的、大有可为的长久之道。

  吸引浙商回归,在用地指标和税收上给予优惠是会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效力不一定可以持久,因为这并非产业长期发展的可以依靠的竞争力,同时可能也会有公平性不平衡的负作用。因此,吸引浙商回归,主要当在信贷上和内需产业培育上做到突破。(陈东海)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