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日前报道,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旗下的知识产权部已先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三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它们或宣称产自意大利,或使用意大利国名、地名甚至国旗做产品名称,但这些品牌在意大利根本不存在。意方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
据报道,这些“意大利”品牌以动辄高于同类产品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其价格之高甚至把意大利人都“吓了一跳”。而事实上,这些所谓“洋品牌”基本上是从国内小作坊里鼓捣出来的。意大利政府机构认为,伪意大利品牌横行中国市场,这不仅误导和侵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也扭曲了意大利的形象。
这些年,挂着“洋”头卖国货的假洋品牌不乏其例,涉及从服装、食品、化妆品到地板、家具、热水器等诸多领域。这次意大利官方来华打假,不仅给我们的企业监管部门将了一军,也让这一问题变得不可回避。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世界人民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背景下,我国部分企业热衷于披“洋”皮赚大钱的问题,是到了该好好反思与整治的时候了。有关部门对意方投诉做何回应,这不仅是企业诚信与消费者维权的问题,也是事关中国企业形象的问题。
假洋品牌在国内泛滥,一方面与部分消费者消费观念不成熟、有“崇洋媚外”心理有关,也暴露出我国在企业监管上的诸多不足。国外,一个企业如果出现上述欺诈行为,可能会面临天价罚款甚至被关停。而纵观近年来我们身边出现的一些“假洋鬼子”——从欧典、阿诗丹顿到施恩奶粉、达芬奇等,它们不管是凭空杜撰洋名号;还是在国外注册个空号头,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或者是借助保税区“一日游”为自己贴金等,其行为不仅构成欺诈、误导消费者,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但真正被依法查处的又有几家?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早在“三鹿事件”曝光前,施恩奶粉的“洋身份”就已被网民质疑。假如有关部门在起初核准注册或媒体刊登广告时,或在听到质疑声时,能主动向美国方面核实,“美国施恩”的假面具或许早就被揭穿了。但问题的关键是,靠“洋马甲”伪装的施恩奶粉当时已是大品牌,是“地方”的利税大户。
实践证明,企业可以耍小聪明,但消费者却欺骗不得。这些年,被媒体曝光的不诚信企业,大都被消费者打入了冷宫,东山再起的代价或许比艰苦创业的过程更困难,有的甚至从此淡出了公众视野。如果这些企业一开始就立下决心做真正的自主品牌,经过这么多年努力,它们的品牌地位或许早就树立起来了,可惜某些人喜欢讨巧、贪捷径,自以为穿个洋马甲就可以发大财,但没想到穿上洋马甲容易,脱下来却要付出惨重代价。(刘道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