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土市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间:2012-03-12 11:10   来源:解放日报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组织形态和竞争手段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但如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顺利地衍生、成长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还需深入探讨。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育过程中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的创新惰性和附加值低、高能耗等顽症,事实上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障碍。

  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资企业在华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带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地抑制了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换技术”的成效需进一步延伸。以获得市场份额为目标的跨国公司为保持技术强势,通常来说,转移核心技术的动力并不强,占领市场后也会有意识地利用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等对合资企业加以控制。此外,外资企业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大批国内科技人才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增强了本土企业对外方先进技术的依赖。

  如何推动现有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还需充分利用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在突破“微笑曲线”枷锁的进程中,一步步获取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

  我国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特别是低端市场和农村市场,存在大量的市场潜在需求者,具备培育和发展颠覆性创新的土壤条件。例如,比亚迪、中集、华为、爱国者、天宇朗通等企业充分利用本土市场的优势和颠覆性创新的规律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外企业如西门子、GE等也纷纷将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创新业务的重要培育基地。西门子中国从2006年起自上而下推行一个名为“SMART”(聪明)的战略计划,目的是设计出一批符合S.M.A.R.T.(即简单易用、维护方便、价格适当、可靠耐用和及时上市)理念的产品。GE于2009年宣布未来6年里将投资30亿美元开发至少100个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质量也更好的医疗保健新产品。其中,价值1000美元的手持式心电图设备,虽然最初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开发的,但在技术成熟后同样投放美国市场并成为畅销产品。可见,本土市场可以为企业技术和产业创新提供机遇,且这些创新成果可以在出口市场中获利。中国台湾长期受制于 “微笑曲线”理论,是因为岛内市场狭小,限制了其从曲线两端获取高端价值的能力。而中国内地本身具有广袤的国内市场,有可能充分利用本国市场达成规模经济,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从而突破“微笑曲线”的束缚。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