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数目字来看,8%与7.5%之间不过是0.5个百分点的差别;但温家宝总理昨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7.5%,媒体皆以“8年来首次低于8%”为焦点广为报道和议论,无不证明这0.5个百分点之别举足轻重。
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将中国未能早于西方实现现代化归咎于缺乏“数目字管理”,即政府的各项制度和设计倾向于“概念先行”,社会管理缺少统计数据和技术支持。证诸今时今日,我们的“数目字管理”确是大有长进,甚至有演变为“数目字崇拜”之势。当“金融海啸”来袭,不少官员和媒体皆以“保八”为口号,似乎7.9%就是功败垂成,将“保八”神圣化,从而陷入集体迷思。
破除这种集体迷思殊非易事。其实,早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就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到今年提出减速度、提质量、求效益的7.5%应合乎逻辑顺理成章。从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一个经济体在经历高速增长的“起飞”阶段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进入减速及平稳发展的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后出现减速,政府陷入“高速迷思”,想方设法“提速”,错过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时机,为后来的泡沫膨胀和破灭以及长期停滞埋下了巨大隐患。
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当然重要,因为经济不“失速”,才有可能保证就业和消费。有学者认定8%是一个临界点,低于8%就是衰退;那只能说明在现有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下,只能维持高速才不会“车毁人亡”。好莱坞经典大片《生死时速》描述一名退休警官在公共汽车上装置炸弹——汽车时速超过50英里后,一减速就会引起爆炸。如果认定8%就是中国经济的“生死时速”,那么显而易见的政策药方就是:只要有减速迹象,央行就要大手投放货币、银行就要大手批出贷款、财政就要大手投资基建、政府就要大手干预市场……只要陷入“保八迷思”,什么调整经济结构,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可以抛到九霄云外。
因此,只看到中国经济的“生死时速”而陷入“高速迷思”是片面而肤浅的。当下中国经济的症结不在于速度,而在于质量和效益;不在于是否存在“生死时速”,而在于能否超越“生死时速”——不调整经济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死时速”就会继续存在,宏观经济政策最多只能延缓而最终无法阻止“车毁人亡”的结局。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调结构、转方式早已成为老生常谈,一提再提是因为调得很艰难、转得也很艰难。难就难在要改革现有体制,如财税、金融体制;难就难在要调整利益格局,如改革官员考核体系;难就难在要改变错误观念,如“保八”的集体迷思。改革非易事,苦战能过关。但愿从7.5%为起点,摈除“数目字崇拜”,我们的经济议题不再聚焦于“生死时速”,而是如何切实改革体制,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从而不断释放经济持续增长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