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中国龙年的元宵佳节,对于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来说更别有意味,这天正好是他履新百日。而对于中国股市而言,过去的2011年,其跌幅令人困惑和不解。
去年,中国股市在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60个会员交易所中,上证综指的年跌幅(21.7%)列倒数第十四位;深证成指的年跌幅(32.9%)列倒数第五位,许多行业板块年跌幅远超3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是不是感到尴尬与不安呢?如何提振中国股市的信心?这个疑问已经生生地横亘在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面前。
自郭树清点燃“强制上市公司分红”这上任“第一把火”以来,他高调推出“百日新政”、在IPO审批阳光化、严打证券违法违规、创业板退市制度、上市公司分红以及发展公司债和推举长期资金入市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和加大监管力度。我们看到,这些“顶层设计”大部分在于引导股市向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回归,如果得以真正落实,未来的市场环境将会更有希望!
当然,证券市场的改革也并非没有争议。自第九届《财经》年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养老金可投资股市以来,社会上广泛关注,各方议论纷纷,赞否不一。
与郭树清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满足社会保险基金需要保值增值需求的初衷相比,许多舆论却将这个建议解读为“养老金救市”,有的人更担忧老百姓的“养命钱”投入股市“有去无回”。
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圈钱顽疾难治养老金只赚不赔是天方夜谭》一文指出,假如没有中国股市大行情的支撑,而股市“圈钱”顽疾未除的状况下,养老金入市只赚不赔,无异于天方夜谭。文中,有财经评论家甚至直斥养老金救市“无异羊入虎口”。
“我的养老金谁做主?”这是这篇文章发出的强烈疑问。事实上,这个大问号也是市场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股市的信心为什么丧失得如此严重呢?
事实上,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并不一概否定“让养老金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互为增益”这个共识性看法,争议的则是入市的条件是否成熟?也就是说,养老金入市既要达到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改善股市的投资结构的目的,又需要营造一个养老安全网,减轻社保不堪之重负。因此,这就需要更全面、更大力度的改革,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健康和有价值的市场。
对股市缺乏信心,这已是中国股民的共识。投资者信心丧失、离开市场的主因在于接近疯狂的IPO圈钱掠夺,以及对于当下排队成列的新股审核充满畏惧。对此管理层是不是该好好考虑“预调微调”一下?否则,“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的局面该如何形成,股民的信心又如何重建?养老金入市引发的“羊入虎口”的担忧恐怕真的不是杞人忧天呀!
在对“十年零涨幅”的宣泄和不满当中,我们也应该看到郭树清和他领导的市场管理层有推崇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强烈改革意愿,以及从制度机制上破局的施政方向和思路,投资者也对此饱含热切的期望,相信他们是“真正想做点事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无论是制度建设层面、新股发行程序,还是一、二级市场的协调方面,仍然存在内幕交易横行、造假案频现、扰乱市场秩序等乱象,这些毕竟是重复多年的、让投资者“心碎”的老问题。改革的每一步都会牵扯到多方利益,其阻力、冲突和压力也不容小视,我们理应给郭树清改革的时间和空间。
再者,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也要注重长短协调、远近兼顾,有的是市场管理部门可以内部自省的,有的是跨部门、多领域的,甚至是需要整个法治环境加以改变和修缮的,如此种种问题要靠短暂的“百日维新”来解决也是不现实的。
市场再怎么复杂,内外经济环境再怎么变异,如果股市的涨跌和经济增长相悖,如果中国股民在市场里一直是“海里捞月”,如果中国股市的价值仅存于催生了一批“创富新贵”,如果我们投资市场的功能还保留在筹资上面……长期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股市由让人“闹心”变为让人有信心恐怕也是天方夜谭。在这种市场环境格局下,养老金入市难以消弭公众疑心,更无法向参保者交代。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和人社部相关人士已对养老金入市相继表态,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也表示,养老金入市要坚定不移地去做。我们相信,有关部门一定会慎重决策、集思广益,设计好养老金入市投资运营的相关机制。我们可以预期,随着源源不断的养老金入市,国家基于保障其入市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的目的,也会缮制一些诸如分红等配套制度,改善市场投资环境,这也许将给中国股市改革带来新契机、新机会、新动力。中国股市由此活力显现,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让“十年零涨幅”成为永远的过去吧,请给中国股市多一点动力和活力,请给郭树清多一点信心,多一点支持吧!(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