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资银行大都被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其利润水平更是让外资银行只能望其项背。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却频频遭到外资股东的减持,甚至是大幅减持,总减持数已高达300亿股。而所有减持中资银行的外资股东,无一不赚得钵满盆溢。
那么,为什么在中资银行业绩很好、前景也比较乐观的情况下,外资股东却频频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呢?据有关方面人士分析,主要是这些外资股东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以美国银行为例,该行在8月份宣布减持时,曾承诺未来12个月内无增持或减持建行股份的计划,称将长期作为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双方的战略合作地位也不会改变。但是,由于财务状况恶化,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相关要求,只能“食言”,再次减持建行股份,以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再以高盛为例,虽然该公司实力强劲,市场竞争力也超强,且口口声声表示看好工行的投资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已三次减持工行股份,套现金额高达57亿美元。理由是,企业出现了亏损,只能通过减持弥补出现亏损,以维持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样的还有淡马锡、摩根大通、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也都纷纷减持了中资银行的股份。
必须承认,外资股东纷纷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确实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欧洲债务危机的发酵,这些外资股东自身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有关。如果不是这方面的原因,在中资银行业绩普遍很好的情况下,这些外资股东不可能大规模地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
问题在于,外资股东大规模减持中资银行股份,是不是都是因为自身经营出了问题,需要通过减持来弥补亏损、补充资本金、增强投资者对自身的信心呢?显然不完全是。
首先,这些外资股东的对外投资并不只有中资银行。特别象高盛这样的国际投行,对外投资的数量极大,企业极多、投资方向极广、可以减持的目标也很多,为什么不减持其他企业的股份,而单独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呢?要知道,在作出减持前,这些外资股东都曾经表示,看好中资银行的前景,维持与中资银行的关系,巩固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支持中资银行的发展。如果所言是实,就应当首先减持其他企业的股份,而不是中资金银行的股份。
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中资银行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过高,唯有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才能让他们的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因为,从高盛减持工行的股份看,其投资回报率达到了300%,年均约60%。我想,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在高盛的发展史上恐怕也不多见。有这样的投资收益,有几个投资者会不眼红呢,又有几个投资者会不找出理由来退出呢。而如果退出后有了新的投资机会,他们还可以用加强合作、扩大联系等借口,对中资银行进行增持。而中资银行则会用相同的理由,如引进理念、管理经验等鼓励其大幅增持。也许,这就叫资本力量,或者说外国资本投资者的高明。
当然,外资股东纷纷减持中资银行,也不排除短期内看空中资银行的可能。因为,种种迹象表明,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房价下跌已成必然,到底会下跌多少,银行能否支撑得了,会不会风险爆发,再加上政府融资平台也不时地冒出风险火花,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一些传统行业,特别是需要淘汰的落后行业,也沉淀着一大块资金,无疑给投资者眼前的信心带来影响。从这一点看。减持也可能是暂时的行为,而随着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得到化解,外国投资者仍然会对中资银行充满信心,到时进行增持也是必然。
到是中资银行提供给外资股东过高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收益,需要引起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高度。因为,从目前中资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手段看,能够一个个地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银行,并不完全靠的是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多的是依靠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和经营手段以及国家的政策,如过多的收费项目、过高的业务手续费、不正当的贴现手段以及长期的负利率、A股市场增发、政府的相关税费优惠等。这也意味着,外资股东的高回报,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企业和居民利益的转移。相反,如果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行为规范一些,收费少一些,诸如逼迫式贴现等不规范行为少一些,利润水平就不会这么高,股价也不会这么高,外资股东也就不会把减持的目标只盯住中资银行。
所以,对外资股东大幅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的问题,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掉以轻心。而尤其需要提醒管理层和相关银行的是,不要太过迷信外资股东,也不要总觉得只有引进外资股东中国的银行业才能快速发展。资本是逐利的,没有利益回报是不可能看到资本的影子的。外资股东进入中资银行是为了利益,退出中资银行也是为了利益。关键是,中资银行不能让外国资本在进退中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损害中国的企业利益,不能让中国的企业和群众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而这些奶又源源不断地流进外国投资者的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