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次发布的《中国会议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每年举办各种会议多达几千万个,涵盖公司会议、政府会议、事业单位会议和社团会议四大类,会议经济产值近万亿元。有关人士说,会议经济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会议产业链各相关环节的重视。
不同的人,看到这一信息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成天泡在“会海”里且乐此不疲的人,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利好”:谁说开会只是消费、浪费?它还能创造产值,还能拉动经济,还能成为新增长点!看来,给“会海”恢复名誉的时候到了。而很多民众对此则一定会感到价值错乱:难道从上到下深恶痛绝的“会海”,竟然是不但不该反对而且应当重视的吗?
从前,我也只知道有“会展经济”,而不知有“会议经济”,现在看来真是有点孤陋寡闻。虽说身处一个无地无日不开会的社会,但乍听到“会议经济”这一响亮的名词,还是吓得不轻。不过,人们熟知的“会展经济”,从定义和表现形态来看,是“会”中有“展”、“展”中有“会”、亦“会”亦“展”、亦“展”亦“会”,似乎“会议”是被包含在其中的,不知有何必要把“会议”及“会议经济”单列出来?或许是“会”有独特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又或许是“展”指望不上便只能指望“会”一枝独秀了。
用几千万这样一个弹性极大的概数,来描述每年举办的会议数量,可见统计的不精确,事实上也难得精确,但这已足可无愧地跻身于“会议大国”的行列了。但据业内人士说,我国的会议规模仍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比如,500人以上的会议仅占全国会议总量的10.1%,而国际上同样规模的会议占会议总量的28.3%。要缩小差距,并使会议为经济增长作新贡献,那么出路之一是上规模,多开几次500人以上的会议;再不然,就须在数量上继续扩张。如果请不到国外的、外地的人到本地举办会议,那么只有就自力更生,自己多开几次,自己拉动自己的内需。
如果相信故意打碎一块玻璃、再安上一块玻璃也能带动GDP,那么,任何会议都可以成为经济的引擎。出场费揣进兜里,美酒佳肴吃到肚里,精致礼品拖回家里,即使会议毫无成效,但开这样的会,不能说不关乎与会者的幸福指数,更不能说不关乎产值。如果你主张现今通讯技术这样发达,开一个电视电话会就能解决问题,大可不必到会议型酒店去隆重其事;或是主张一个会议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开两个会,甚至反对以会议来贯彻会议,那么你就不但讨人厌,而且妨碍了产值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在“会议经济”旗帜的指引下,即使知道大多数国家(主要是社团会议和公司会议)和我国(主要是事业单位会议和政府会议)的会议类型及其构成存在重大差别,人们似乎也无必要思考如下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会议,又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滕朝阳 北京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