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多名企业主“跑路”事件,9月29日温州市政府网站发布《意见》,官方首次表态,“对出走的企业主,要敦促其尽快返回,组织处置;对继续回避的,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强势介入,严查快办……必要时控制相关人员出境。”(9月30日新华网)
诗经里唱,“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不回家,总有不得已的理由——而若不是到了绝境,温州多名企业主也不会踏上“温不归”的道路。近期,温州频繁曝出“老板无力还债而跑路”消息,包括眼镜行业龙头浙江信泰董事长胡福林等著名企业老板。目前可证实的温州老板“跑路”至少已发生20起。浙江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为此主持召开座谈会,宣布要积极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政府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民间资本市场之火爆,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伴而生。这背后既有个人投资渠道的狭窄因素,也有中小企业资金链上的历史困局,而一旦实体经济一波三折,则维系民间拆借的“贵利”就难以为继,链条的崩塌,给脆弱的非契约市场带来致命的打击。“温不归”只是典型,而不是个例。数据显示,珠三角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今年前9个月,广州市中院二审的民间借贷纠纷案高达408件,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30%,民间借贷更为活跃的东莞、佛山、中山等地,情况更严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式次贷危机,绝不是夸大其辞。”
杞人忧天,总强于后知后觉。民间资本市场的危机,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宏观经济走弱的影响,全球投资者正陷入一种非理智的“末日情绪”,这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上,“抛售”是最大的主题,而标准普尔给美国主权信用的降级更像火上浇油,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更是公开表示,“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市场前景更趋黯淡;二是房地产调控加紧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楼市下行的信号在不断强化,这不仅使得部分开发商难以支撑,更令高位运行抵押的房产充满更多变数,一旦房价拐点真的到来,拆借中的矛盾将集中爆发。兴业证券9月5日发布的月度民间资金草根调研报告称:民间借贷进入“警惕状态”,由于害怕年底中小企业“跑路”超预期,民间拆借资金更愿意给中大型企业贷款,尤其是能拿到银行贷款但是目前银行没有额度的企业。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在速度上有所“撙节”,而这种变化对于本身不够坚强的民间融资关系,无疑也是巨大的考验。当此背景下,政府的“救市”虽然显得不大合乎“收益多大、风险多大”的基本市场规律,但对于防范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又是必然之举。然而,更重要的不是救什么、怎么救,而是救完之后如何重建新的规则与秩序。“温不归”,是中国民间资本市场必缴的学费,代价之后,不仅应让我们学会防范“中国式次贷危机”,更要从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真正增益公共治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