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增值为何成难题

时间:2011-09-26 15:01   来源:人民日报

  目前,全国各类慈善基金会已有2000多家,资产规模超过400亿元,但每年的收益也仅有几个亿,离保值增值的目标差距不小。这折射出目前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尤其在对待投资者方面,有时显得并不那么公平

  保值增值,原本是投资理财的基本要求。然而,在通胀水平不断走高的年头,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并不容易。而对于社保资金、各类慈善基金会而言,保值增值更已成为一个难题。

  近日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五项社保基金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761亿元,累计滚存余额达到21438亿元。这海量的资金中,相当比例都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在有些地方,养老保险基金资产构成中的银行存款比重超过90%,总体基金收益率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相当。这一收益率与今年的CPI增幅相比,资产的缩水显而易见。

  此外,全国各类慈善基金会已有2000多家,资产规模超过400亿元,但每年的收益也仅有几个亿,离保值增值的目标差距不小。

  一方面是在货币政策收紧背景下,很多行业和企业普遍感觉“钱紧”;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苦于无法获得合理回报,只能被动地躺在银行里“无声”贬值。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原因出在哪?

  从表面看,这些资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限制了其获取回报的机会。按照相关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资金可以投向银行存款、国债,以及股票、基金、企业债等金融工具。而省级以下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在银行和购买国债。对于各类基金会而言,在投资渠道上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将善款用于商业投资,往往会引来各种争议,因此多数基金会仍然倾向于储蓄等安全性较高的投资方式。

  如果放开这些资金的投资渠道,是不是一定会带来收益的提高呢?也不尽然。前段时间有消息称,中国版的“401K”计划正在酝酿中,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有望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的成长。但是,很快就有人质疑:中国股市这些年跌多涨少,上市公司分红也微不足道,市场整体上缺少长期性投资机会。在此背景下,让社保资金大规模入市,结果只能是或者将盈利建立在其他投资者的更大亏损上,或者自身也承受亏损,如何能够实现其长期投资增值的初衷?

  由此可见,保值增值的“难”,折射出目前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尤其在对待投资者方面,有时显得并不那么公平。比如,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所有银行给存款的利息都一样,银行之间没有竞争性,储户没有选择权,社保基金和慈善基金会这样的“刚性”储户,只能被动接受低利率;再如,股市当中“重融资,轻回报”,风险过高,长期性投资机会太少,也对这些资金的进入形成了很大障碍。

  因此,实现各类社保资金和慈善基金的保值增值,固然需要在投资运营方案和投资渠道上进一步拓展,但其前提是应当具备公平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一个更有弹性的银行存贷市场、一个规模和容量更大的债券市场、一个更加优质的股票市场……随着这些市场的不断进步,包括社保资金和慈善基金在内的所有投资者,才能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与回报。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