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业也应搞一次压力测试

时间:2011-07-21 15: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和2010年,中国银行业增发了过多的贷款,其中较多贷款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因此国际、国内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将重陷不良贷款的泥潭始终心存疑虑。审计署不久前公布了非常详细的关于地方债务的数据,从数据看,中国银行业在地方政府债务上的风险要明显低于此前预期:一是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10.7万亿,明显低于之前根据央行报告中“2010年末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测算出的14.4万亿的规模。二是地方政府债务中尚未支出仍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有1.1万亿,即净债务为9.6万亿。三是偿还能力较强的省级、市级政府债务分别占29.96%、43.51%,而偿还能力较差的县级政府债务仅占26.53%。考虑到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高达56875.8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2%,延续了最近十年大幅跑赢G D P增速的局面,因此地方债务风险虽大,但仍可控。

  然而,相对于商业银行行长的乐观,主要国际投行、评级公司均对中国银行业的地方债务风险比较悲观。穆迪认为审计署可能至少漏报了3.5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对地方政府贷款,并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可能会升至8%至12%之间。相对而言,标准普尔的判断就显得“乐观”:尽管未来数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引发的不良贷款规模可能会上升,但预计中国主要的国有银行不会出现全年亏损。考虑到去年中国银行业税后利润高达8991亿,标普的判断其实仍是相当悲观的。关键在于国际投行与评级机构未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也往往对中国银行业缺乏基本、全面的了解。

  今年4月,面对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惠誉下调中国违约评级的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用自己和评级公司接触的经验说明,其实很多评级公司的一些所谓专业人士提出的问题很嫩,很不专业。周小川讽刺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前,评级公司也没有评出来。但问题是这些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对中国银行业目前的两大风险(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压力测试,并详细公布测试假设和结果,以减少市场的种种猜测。仅有乐观的测试结果是不够的,央行、银监会等机构需要结合压力测试,公布详细的行业数据,进一步增加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而“2010年末各地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等模糊的表述就容易导致市场的误解,对误解更要及时做出回应。这有利于消除市场疑虑,有助于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国金融监管水平提高的体现。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