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谈国际板而“色变”

时间:2011-07-04 11:01   来源:人民日报
  近两个月来,股市持续走低。有些投资者认为,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在于国际板即将到来,而市场难以承受国际板带来的压力。从实际情况看,关于国际板的消息一有风吹草动,也确实会在市场上激起波澜。该不该开通国际板?在什么时机推出?如何在制度安排上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对这些问题,市场人士都存在不同看法。

  事实上,关于该不该推出国际板,不应有太多争议。资本市场的生命力就在于开放和交流,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一个封闭市场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都会大大受限。因此,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逐步开放、融入世界是必然趋势。通过国际板引入优质境外企业,对于促进A股市场从新兴加转轨市场向成熟市场转变,促进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高,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都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投资者担心,国际板开通会对A股的流动性和估值体系形成冲击。这些担心有其道理,但也不必过于忧虑。流动性方面,目前A股市场的市值规模与每年融资额都已是今非昔比,有人估计国际板开通初期每年融资额在千亿元上下,这一水平与A股市场现有规模相比,显然难以对市场流动性形成大的影响;估值水平方面,虽然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相对仍较高,但不同板块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很明显,尤其是大盘蓝筹公司估值中枢已处在历史低位,A股相对于H股出现折价已是普遍现象。因此,以目前A股的估值水平而言,国际板开通也不会对A股的估值体系造成根本性的冲击。

  尽管如此,在国际板推出时机上,还是需要仔细斟酌。以市场的流动性为例,国际板本身所需资金的绝对量并不算大,但从当前股市的实际情况看,新股发行节奏相对较快,全流通进程正在加速,货币政策也仍在紧缩过程中。如果在市场资金供应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推出国际板,其效应就有可能被放大。因此,在选择国际板的推出时机时,应当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的承受能力,兼顾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将其冲击力度尽可能化解。

  长远而言,“怎么做”是更为关键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后,才引入外国企业在本地资本市场上市,而且这其中既有成功范本,也有失败案例。在我国还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情况下,如何将国际板与现有外汇管理制度相衔接;在发行环节应该设置什么样的条件,如何对国际板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监管;如果国际板上市公司出现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投资者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在国际板的制度设计和规则安排中,只有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妥善处理,国际板在推出后才有可能获得长久的良性发展。(午言)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