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筷子”与“中国制造”

时间:2011-06-28 15:38   来源:解放日报
  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工厂里,数以百万的筷子将被打上 “美国制造”的标签,出口到中国。许多美国网友表示,向中国出口筷子表明美国经济迎来“兴起时间”。分析人士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业工资上涨迅速,或致使“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

  当然,印有“美国制造”的筷子登陆中国市场,可能只是一个个案。不过,我们有必要正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任伊始提出的经济新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回顾美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制造业曾被认为是 “夕阳产业”。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今天的美国,正实现着由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的“去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这种调整和“转身”的实质,就是重视制造业实体经济的思路和策略,被人们通称为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而美国筷子登陆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一个事实:重新重视“美国制造”的制造业,形成与“中国制造”从低端到中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的苗头正在显露。

  “美国制造”的低端产品来了,对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而言,其震撼力不可小视。尽管在未来10至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但是,一些影响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宏观因素也不容忽视。库兹涅茨理论表明,产值最大化(经济较快增长)是工业化发展特定时期的常态发展过程,但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另一个综合指标。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2.99、22.12和11.69个百分点。

  从行业整体利润回报率来看,美日制造业都是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近几年尽管美国制造业比重有所降低,但美国制造业产值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在美国对外出口的全部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占到72%。而相比之下,近年我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2010年10月以来国内制造业实现利润增幅与2009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企业利润下滑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生产经营形势趋于严峻,产能扩张也不容乐观。

  现在,中国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被淘汰,原因是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每年增长近12%。当我们正加快放弃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之时,美国人却重拾制造业来占领中国市场,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市场经营策略,正是美国人开始认识和体会到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当“美国制造”从高低两端向中国市场进发,尽管现在“美国制造”低端产业尚未形成气候,但是,当“美国制造”借助于美国高水平的科技研发能力加快低端产业的调整升级,势必形成与“中国制造”低端产品在国际大范围、宽领域的市场竞争。

  我们应从“美国筷子”登陆事件中,看到“中国制造”存在的潜在对手和风险,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用技术进步解决传统产业技术落后等问题,引导更多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惟其如此,才能加快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步伐。(闻一言)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