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淘宝打假旧闻看阿里巴巴欺诈新闻

时间:2011-03-15 14:49   来源:北京晚报

明天又是“3·15”。这两天收拾旧报,无意中找出一份2009年2月26日《新京报》,其中有两个版是报道那一年的“网络打假第一案”。

所谓“2009网络打假第一案”,是指海淀工商查处一家涉嫌销售假冒数十种奢侈品牌商品的售假窝点,案犯嫌疑人在经营实体店的同时还在淘宝经营网店。报道说,淘宝新闻发言人卢维兴称:“今年淘宝还将启动一项严格的打假政策,一旦网上售假被核实,售假者的身份信息将被列入黑名单,终身取消在淘宝开店的资格。”百度、拍拍、易趣等也纷纷发表“反欺诈”之类的声明。

两年前的新闻,在大多数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不复存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迅速将一切新闻变成历史,让一切历史迅速从记忆里消失。如果不是一张旧报,我也想不起来两年前的网店打假往事以及淘宝们的声明。

两年后的新闻,淘宝的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CEO卫哲引咎辞职,原因是近两年有2326家“金牌供应商”在阿里巴巴员工协助下欺诈客户。从淘宝网卖假货到阿里巴巴涉嫌欺诈,两年打假的结果是越打越假。

年年喊打假,新的CEO上台都赌咒发誓打假,反而被假打了一次又一次。看来,不从根本上解决假打的问题,打假只流于形式,中国的网店发展得再快再大,也难以长成世界级的网络企业。

打假要动真格的,似乎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打假者并不动真格的,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原因之一是不能痛下决心,总是觉得假的危害不如眼前利益大,为了实现眼前利益最大化,迫不得已对假实行“绥靖政策”。当打假变成假打时,假就成为一种“毒品”,经营者沾上这种“毒品”,很难通过自身的意志力戒掉。一些网店有两种错误的幻觉,一种是世界上有几十亿人,是骗不完的,总会有人上当;另一种是起家的时候坑蒙拐骗,过了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就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实际上,就个人而言,我们见识过有的人一辈子靠欺诈过日子,到了上帝那里还在说假话。不过,一个企业丧失诚信还能够基业常青的,可以说亘古未见。

有消息说,阿里巴巴受欺诈事件影响,市值已缩水10亿美元。阿里巴巴的注册卖家中,有35%选择不再续约。我们知道,阿里巴巴在网络世界里,不是只有“四十大盗”,也不会仅仅是已经关闭的2326家“金牌供应商”。这一次反欺诈行动,能否比两年前的网店打假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不使打假又一次变成假打,端的要看阿里巴巴的最终抉择。打假肯定会暂时影响业绩,市值或许还会缩水。而假打的结果,则可能会是两年前淘宝网打假的历史重演。(苏文洋)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