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及时公布公司的重大信息。这种重大信息包括公司发行股票、上市时披露公司基本情况的文件,包括公司每一年、每一季度的财务状况,包括公司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市场管理部门制定这项制度,是为了让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公司情况,准确进行投资活动,因此,它可以视为证监会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个具体行动。
上市公司按照规定公布有关信息,自然需要产生一定的费用,但是,这个费用是多少,投资者却并不完全明白。昨天(8月23日)《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报道为我们了解这个情况撕开了一道缝隙,在这篇题为《新规约束IPO发行灰色利益链》的报道中,记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公司,即在中小板市场上市的皮宝制药的情况。这家在两个月前上市的企业,其信息披露费竟然高达1000万元。这还仅仅是皮宝制药在股票上市时所产生的费用,在其股票上市以后,它还需要为其年度和季度的财务报告等信息披露文件支付费用,付出的费用将更多。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皮宝制药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公司,但一个公司就要产生这么巨额的信息披露费用,可见我国资本市场将近2000家上市公司为信息披露而支付的是多么惊人的一笔数字。
看到这样惊人的一笔支出,如果我们要为上市公司的负担沉重而抱不平,其实很可能是使错了同情心,因为这些费用的买单者其实并不是公司,而是从公司通过发行新股所募集到的巨额资金中列支,也就是说,是广大投资者在为公司支付这笔费用。股票发行企业只要获得了权力的批准进入市场圈钱,就意味着有大把大把的资金可以供他们任意挥霍,因此,其发行费用动辄成为天文数字。自新股发行在去年重启以后,新股发行价越来越高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殊不知在这中间,发行费用也在水涨船高,《经济观察报》的这篇报道说,华平股份72元的发行价中,每股的发行费用高达6.66元,双箭股份32元的发行价中,发行费用也高达4.62元。很显然,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发行费用的投入毫无价值可言,它只是壮大了一些相关利益者的腰包,而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效益。
在“市场化”的旗号下,上市公司从投资者手里圈钱犹如探囊取物,十分轻松。钱来得容易,花出去也就毫不心疼,为了一个股票的发行,又是财经公关,又是庆功酒会,钱到了一些公司掌门人那里,已经不再是钱,而是可以大把撒出去的纸,仅为了完成一个信息披露,就可以毫不心痛地撒出去1000万元。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的主人,对这种明显过度的费用,有权利进行追问,这1000万元信息披露费用,到底是怎样花出去的?这种巨额的信息披露费用,已经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上市公司向指定报刊提供高额费用,用以阉割其新闻监督的功能;证券报刊在收取巨额费用以后向上市公司相关人员提供回扣,用以保证信息披露业务的持续进行。在缺少监督机制的资本市场里,这一切的发生几乎都是水到渠成。
最近,中国证监会已经作出规定,上市公司在股票发行过程中产生的广告费、路演及财经公关费、上市酒会费等其他费用必须计入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会计原则上来看,这可以起到发行费用透明化的积极效果,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却不可能改变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肆意花钱的恶习,更不可能触动其中可能存在的腐败利益链。市场管理部门必须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从制度上遏制上市公司滥用投资者血汗钱的可能性。(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