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日报:立足中国大地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学

2020年03月03日 09:52: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是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科学方法,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者的光荣使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大地,坚持问题导向,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启示

  经济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致用之学。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学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经济学者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为主题,基于对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一手调查研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关系的普遍性质作出阐释,为我们党判断中国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经济学者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不同所有制及经济成分的关系、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按劳分配等的认识;改革开放后,许多经济学者深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改革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等等。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经济学创新成果的产生大都源于破解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正是重大问题的出现,提供了重大理论创新的土壤。经济学者抓住机遇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推动时代进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就会应运而生。这样的经济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想的原创性。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以科学方法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们论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等等。这些原创性理论成果都来自中国社会土壤,来自解决中国的真问题,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发展。

  二是研究范式的重大转换。比如,上世纪20年代末,陈翰笙在苏联担任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期间,与那里的一批理论家发生激烈争论,于是决定告别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范式,回国“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研究中发现,仅仅关注生产力的西方研究范式是不能回答中国社会性质这一重大问题的,于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着眼于生产关系来调查和研究中国农村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新“元素”,进而同已有“通说”或“定论”形成有力对话。又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从改革开放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逐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再将这些理论转化为政策建议,用以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学家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不是学院式的争辩,而是根据具体的事实和经验,探讨中国农业改造运动或农民运动的任务与性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学者深入思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分配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者直接参与改革实践,有的还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者。当他们为解决问题而站在时代潮头时,显然不是仅仅为了创造一种理论而进行研究,而是想让理论研究成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参考,在推动实践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启示我们,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是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科学方法,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是准确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而准确认识国情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理论的谬误往往因无视国情的生搬硬套而产生,经济理论创新必须纠正忽视思想性的唯技术化倾向,防止缺乏分析基础的虚无化倾向,摒弃无视国情或忽视研究对象典型特征的错误倾向。通过技术化处理,直接照搬基于其他经济体特征而形成的理论,把研究对象仅仅视作检验西方主流理论的案例,这种分析或许可以产出大量论文,甚至更容易在国外期刊发表,但对于解释和解决所研究经济体的实际问题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对国情的客观分析是理论创新的前提。认识国情就要找准并科学分析一个经济体的典型事实和基本特征,尤其是以问题为牵引发现经济体的独特性,分析其不同于其他经济体的体制特征、典型事实及其经济结果。

  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是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基础,而只有坚持正确的经济学分析范式,才能形成科学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理论。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矛盾及其历史趋势。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也符合现代经济学分析范式。好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是基于所观察到的问题,建立和设定一组假设和前提条件,分析影响人的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因素。可见,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是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基础。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快速变迁,不仅表现为结构变迁,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改变着城乡结构和产业结构;而且表现为体制变迁,如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表现为治理变迁,如从传统社会秩序转变为现代社会秩序。面对如此历史性、革命性的变迁,如果用基于西方社会实际、从西方实践得出的经济理论来分析,显然会产生误判和误导。以问题为导向,找准所研究的本土问题,用经济学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学创新发展,才是正确的方法和路径。

  中国经济学迎来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融合交汇,对中国经济学提出一系列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学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学繁荣发展,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提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独特性及其内在逻辑的解释性理论。中国改革发展为形成原创性理论提供了现实土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功摆脱贫困、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且仍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国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国家,中国的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出与其他转型经济体不同的特征,而且积累起丰富经验,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体制优势。科学分析中国经济在体制特征、发展方式上的独特性和一般性,给出符合中国发展内在逻辑的经济解释,建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其他经济发展方式可比较的分析框架,就能够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经济理论,让中国特色经济学取得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相称的地位。

  解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经济理论问题。无论是总结发展经验还是分析大变局中的重大命题,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是形成原创性理论的科学路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经济问题。比如,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如何成功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夯实经济基础;等等。又如,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怎样创造条件、推动大变局继续向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也是经济理论创新需要解答的问题。再如,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打牢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根基。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始终是我们形成原创性经济学理论的源泉。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夯实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根基。同时,中国的改革发展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创新切不可闭门造车,而应广泛吸收借鉴有益的现代经济学方法。应加大研究方法创新力度,加强对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加快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步伐。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2日 09 版)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