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洪洋
从上世纪80年代背着水壶脸盆去学校报到,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成为大学新生标配。几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提升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但如今大学校园内越发明显的攀比风气也同样引发人们思考。
从水壶、脸盆到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如果手绘一个不同时代的“大学新生标配”图谱,肯定能勾起大家对“匆匆那年”的回忆。要是问,大学生“入学装备”在不断升级换代,物质不断丰富,但新一代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更开心吗?未必。穷有穷的开心,富也可能有富的“烦恼”。
每到大学开学季,又到大学消费话题炒热时,矛盾、纠结、烦恼……成为大学消费“表情包”。在大学消费议题上,大学生与家长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大学生普遍抱怨钱不够花,有人还说自己每个月总有几天要“吃土”;家长们则责怪孩子花钱没有计划,有钱就大手大脚,没钱就向父母伸手,得不到满足就怄气。一种结果,各自表述,似乎都有道理,但都未能谈到如何取得共识。
如今新新人类的消费行为更加新潮、更为多元。玩游戏、玩直播、高端业余爱好等等,都是时下大学生的新消费行为。谈论起大学生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以及新消费等话题,大多数家长叹息之余,都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孩子、学校和社会。认为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不高,而自尊心和虚荣心又较强,所以在消费活动中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完全“无感”;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社会上的奢侈之风等也都是诱因。这些固然是成因,但是,家长也应该问自己:孩子乱花钱,我有责任吗?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