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工人日报:打通梗阻,让产学研“无缝对接”

2017年08月23日 14:09:00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郭振纲

  将高校的研发成果转化成高价值专利,进行推广应用,这不仅关系到发明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企业利益、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据《光明日报》8月21日报道,今年以来,记者在山东、湖南、四川多地采访时发现,许多高校的高价值专利成果成功实现了转移、转化,结果令人欣喜。不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一些高校的专家表示,相较于我国高校拥有的几十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而言,成功转化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高校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仍处于沉睡状态,亟待唤醒。

  高校云集了我国众多的高科技人员和研发团队,是我国科研的“富矿”。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创办研究型大学的政策指引和支持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高校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的弥补了一些领域的空缺,有的则站在了世界科研领域的巅峰。这些重大科研成果,有一些已经成功转化,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藏在闺中”,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这无疑是一种浪费。

  相关统计和研究显示,凡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高价值专利,并且运用到产业发展中的,都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研发团队重视专利申请,知识产权部门重视价值转化,政府相关部门在其中积极牵线搭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产学研链条开发、转化、转移的“无缝对接”。反之,那些虽然价值高,但依然“藏在闺中”的科研成果之所以无法转移、转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产学研转移、转化的链条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或者说梗阻。

  产学研链条脱节,造成有需求无平台,有平台无专利,有专利无承接单位。不是企业缺钱,而是有钱买不到合适的专利,有愿望没有合适的渠道;不是高校不愿意拿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是普遍缺少擅长专利运营的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是知识产权部门不重视挖掘转化,而是缺乏推动转化的平台;不是政府部门不积极牵线搭桥,而是有些机制不健全,传导不畅通;不是转化无市场,而是市场服务不及时,价值评估不权威。

[责任编辑:郭碧娟]

相关内容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