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把“背大学生蹚水”往坏处想
据媒体报道,6月14日贵州部分地区降暴雨,六盘水师范学院低洼地带形成积水。15日上午,校方安排8名清洁工用长凳在主教学楼前搭起了“水中桥”,并在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此举引发网友热议,被称为当日网上“最火照片”。背人清洁工阿姨对此回应称,“你们别怪他(被指责学生),是我走过去把他一把拉在背上就走的。”
保洁阿姨背着大学生蹚水过“河”——这事乍听起来槽点十足:大学生咋能如此趾高气扬?保洁工咋能如此任人驱使?于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键盘侠”们发挥了十足的想象力和讽刺力,揶揄此事是“坚强环卫阿姨,照顾残障大学生,好励志”。
这些道德制高点上的棒喝,听起来相当快意恩仇。在这种标签化的逻辑想象中,保洁阿姨是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对象,她们必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而大学生是享乐主义的代言,他们必定是精致利己的。有了这样的群体画像,扭曲的情感价值也被一股脑套用到“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蹚水”事件中去,结论便语不惊人死不休了。可是真相呢?
真相在图片上,却又不尽然。即便是看图说话,有两个细节一目了然:一是背着大学生的保洁阿姨不止一个咧着嘴笑,而围观者的表情更多是温情的“好玩”、而非颐指气使的傲慢。二是在现场,并非每个学生都排队等着保洁阿姨背过去,也有赤脚自己走过去的。此外,用长凳搭桥结束后,更多学生是从长凳上走过去的。最关键的是,背大学生的保洁阿姨说,“我不理解网上的人们为什么要骂?”因为在她的眼里,那些站在台阶上的,都是她的孩子。
一个普通的图片新闻,引发数十万网友跟帖,进而发酵成热点事件——这背后的世道人心,可能比事件本身更值得玩味。如果说得更直接一些,旁观者在对保洁阿姨抒情时表现出的“被害妄想症”,恐怕来自于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阶层差异性思维。看到保洁阿姨等基层劳动群体,总觉得他们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种生冷的傲慢与偏见,忽略了人情社会的另一种可能——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能是和谐而温情的关系。这就像著名的《父子骑驴》寓言,有怎样的情怀立场,就有怎样的价值判断。
校方究竟是安排保洁阿姨“搭桥”还是安排她们背学生,保洁阿姨究竟背了多少学生……这些关键性的信息还不明朗。即便保洁阿姨背学生是“被安排的”,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仍是“背着蹚水”事件是否正义的核心考量。在这个信息传播愈发便捷而丰富的年代,所谓理性客观,离不开情境分析,不能动不动就想当然给其贴上灰色标签。
有真假,才有是非;有是非,才有利害。摒弃思维惯性里的傲慢与偏见,探究具体事件中的因果与细节,心里有阳光、眼里见美好,公共理性成熟起来,那么,很多公共事件也许就不会因为先入之见而反转再反转了。
[责任编辑:韩静]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