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中药注射液为啥被“黑”(不吐不快)

2017年06月09日 13:11: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防范中药注射液的安全风险,宜疏不宜堵,不应限制基层使用,否则会因噎废食,培训基层医生规范使用才是正路子

  ●基层使用中药注射液不是涨费,而是降费。中药注射液不应是限制使用品种,而是鼓励使用品种

  最近,笔者的一位亲戚感冒发烧,高热持续不退,镇卫生院医生连用3天抗生素不见效。于是,他不得不辗转到市里的三级医院,医生用的是清开灵注射液,当天就退烧了。亲戚很纳闷:“这么好的药,为啥不让基层医生用?”

  近年来,中药注射液一直饱受争议,甚至屡屡被“黑”,其使用范围也受到限制。根据2017版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限制基层使用的中药注射液品种从2009年的6个增加到26个,且只能在二甲以上医院使用。事实上,能否进入医保目录,决定着一个药品在市场上的生死。如果不进入医保目录,必然遭遇毁灭性打击。

  中药注射液受限,是因为其安全性受到质疑。那么,中药注射液果真不安全吗?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显示,在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中,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与西药相比,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率并不高。从用药原则来说,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因为静脉注射风险最高,中药注射液也不例外。但是,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上起效迅速,如果医生合理使用,病人获益大于风险。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基层成为中药注射液安全风险高发区,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使用。在中药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中,合并用药超四成。这意味着,发生不良反应,并非单纯是中药注射液的问题。再加上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设备、设施较有限,医护人员救治经验和能力相对缺乏,影响抢救效果及预后。因此,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使用不当,而不完全是药物本身的毛病。

  中药注射液与抗生素不同,不需要严格限制医生使用。中药注射液本质上还是中药,只是给药途径不同,旨在提高人体免疫力,让防御的盾更坚固,完全不必根据医院和医生的级别来限制使用。防范中药注射液的安全风险,宜疏不宜堵,不应限制基层使用,否则就会因噎废食。培训基层医生规范使用,才是降低安全风险的正确途径。

  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中药注射液的优势不可替代。从历史数据看,中药注射剂60%—70%在基层医院使用,基层是“主战场”。如果限制中药注射液在基层使用,有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例如,在被限制使用的26个中药注射剂中,有7个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以清开灵注射液为例,该药在非典时期立下大功,临床上不可或缺,是国家战略储备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限定药品使用报销范围,违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这是典型的部门政策“打架”,遭殃的是基层老百姓。如果老百姓用不上药,不得不重新回到大医院,既不利于分级诊疗,也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医保部门是医保经费的“大管家”,限制使用中药注射液,最合理的解释是控费。实际上,基层使用中药注射液不是涨费,而是降费。不少中药注射液品种中标价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属于国家低价药标准。从控费的角度讲,中药注射液不应是限制使用品种,而应是鼓励使用品种。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比起传统的丸散膏丹,中药注射液只有70多年历史,却成为临床上用量最多的中药品种,堪称源自中国本土的“重磅炸弹”。期待有关部门为中药注射液正名松绑,让这个具有创新基因的传统药物长高长大,为健康中国再立新功。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9日 19 版)

[责任编辑: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