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清除雾障:“后真相”时代记者的责任

2017年03月28日 10:26: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    

  近日,经由一些中文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的传播,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出生地问题,在国内网络上又成为一个小小热点。

  这事儿看上去有鼻子有眼,新闻要素一应俱全:有明确消息源和发布时间地点——奥巴马的异母哥哥马立克·奥巴马3月9日推特发布;有图片证据——英属肯尼亚蒙巴萨沿海省总医院1961年8月出具的出生证明,上面还印着一只黑色小脚丫;有新闻背景——美国关于奥巴马出生地的争论持续多年,据说去年底美国某县警长经5年调查证明奥巴马的夏威夷出生证系伪造……

  真相呢?其实这张图片最早出现于2009年,当时曾被人拿来在网上拍卖,随即被多方调查证实为伪造。证据包括:年月日顺序是美式而非英式写法;当时肯尼亚没有“沿海省”一词;1963年肯尼亚独立前,蒙巴萨为英属桑给巴尔(现坦桑尼亚境内)一部分;出生证上写的医生从未在蒙巴萨任何医院工作过;当时肯尼亚人的出生证没有婴儿脚丫印……

  至于爆料人,虽是奥巴马异母哥哥(老奥巴马和第一任妻子的长子,生于1958年),但近年两人关系恶劣,去年美国大选时曾公开支持特朗普,并发推称特朗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巨星猫王转世。他还曾应特朗普之邀,参加去年10月美国总统候选人第三次电视辩论。顺便说一下,此人接受媒体采访是明码标价收费的,还创办了“巴拉克·H·奥巴马基金会”全球募款,说是以父亲名字命名,但老奥巴马和他异母弟弟三节名字都一模一样。

  再查查这位“异母哥”曝料史,原来他在2015年4月还曝过另一桩“猛料”——他和时任总统奥巴马可能既异母也异父。他说,他的异母弟模样不像老奥巴马,却很像被美国右翼怀疑为共产党的非裔美国人弗兰克·戴维斯(Frank Marshall Davis,1906-1987)。

  事实上,美国网络上多年来流传着关于奥巴马的三种说法,即“奥巴马非美国出生”(因而按美国宪法无资格当总统)“奥巴马真爸爸是共产党”“奥巴马是穆斯林”。这些年,这些说法反复被证伪,却一直在流传。去年9月,最著名的奥巴马出生地质疑者、如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承认“奥巴马总统出生在美国”。但现在看来,奥巴马的出生地问题争议,仍然没有消停。

  回归本文开头提到的记者报道,一篇国际新闻报道有“言”即录、要素齐全、消息源明确,是否就不算假新闻呢?为吸引更多人关注,把标题做得耸人听闻一些,再打上万能的问号,即便内容不实,是否就可以免责呢?

  其实,马立克提供的肯尼亚出生证和去年底某警长称奥巴马夏威夷出生证造假,都是旧闻,在网上搜一下就不难找到证伪报道。照译照转当事人的“言“,却不说明消息源可靠性和事实核查情况,这样的报道恪守新闻规范吗?至于那种新媒体范儿的结束语——“奥巴马的兄弟……这样出来搞事情,真的好吗?”真的很想说,谁出来不要紧,搞不搞事情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事情是不是事实。媒体不查核、甄别、判断,就跟风报道,真的好吗?

  身处社交媒体时代,“后真相”大行其道,假新闻风生水起。在传播能力上,真相似乎总是处于下风。这首先是因为,核查事实需要时间。马克·吐温当年愤世嫉俗地说“真相还没穿上靴子,谎言已跑遍半个世界”,而在智能手机和网络普及的时代,真相还没伸脚穿袜子,谎言已跑遍整个地球;其次是因为媒体门槛越来越低,大量自媒体和网红的声音日益强大。往好里说,主流媒体不能再垄断话语权;往糟里说,争抢点击率的后果,使劣币更容易驱逐良币;再次,政治观点趋于极化,真相与观点日益混淆。当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争夺话语权的战场,只问立场,不问真假,结果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第四,制造假新闻成本低,收益高。假新闻不仅是操纵舆论、煽动情感的利器,也是一门牟取暴利的生意。尝到甜头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却很小。

  眼下,在假新闻问题上,有两大悬念令世界瞩目。一是特朗普与《纽约时报》等部分美国主流媒体的“持久战”谁胜谁负。入主白宫两个多月来,特朗普不断指责这些主流媒体是“假新闻媒体”“美国人民的敌人”,声称自己在“打击虚假信息”,而后者则指责特朗普本人就是虚假信息源之一。这场激烈的媒体大战,催生了“另类事实”等网络热词,目前处于现在进行时状态,短期内恐怕难以了结。

  二是社交媒体平台上假新闻泛滥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遏制。本月初,“脸书”首次针对明显缺乏事实或脱离实际的新闻报道推出“争议性”警示标签;此前,脸书和谷歌都宣布封杀假新闻网站的广告业务,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则宣布苹果正在开发一套工具来帮助用户自行标记和过滤假新闻,并呼吁科技公司联合构建能够屏蔽并清理虚假消息的工具。不过,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打假”,目前只开了个头,路漫漫其修远兮。

  假新闻的危害,毋庸赘言。正如库克所言:“假新闻正在杀死人们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假新闻却也恰恰源于人们的思想。因此,遏制假新闻,远不止是科技公司的事情,也不可能仅靠科技手段解决。

  记者这一行,某些时候很像司机,工作的年头愈长,戒惧之心愈盛。原因无他,常在河边走,很难不湿鞋。新闻有时效要求,在没有弹性的时间段里追求准确的事实表达,殊非易事。但即便真相永远是迷雾重重的罗生门,却也不妨碍不断向它靠近,不断清除雾障。

  假新闻愈多,真相愈加珍贵。在“后真相”时代,媒体如何呈现真相,这是值得每一个新闻记者严肃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帅]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