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泉州市民黄女士反映称,在池店桥南片区新加坡城小区10号楼下新开了一家火锅店,商家每天现场宰杀活牛,场面血腥。火锅店负责人雷先生回应称,“这是我们刚开业用来吸引顾客的,我们是开火锅店的,不是卖牛肉的,以后都不会再在店门口宰杀。”(3月25日《泉州晚报》)
每个人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吃货”从来都不会缺乏对美食的消费热情。“当街杀牛”不仅吸引了过往路人的注意力,也传递出“现场宰杀牛肉新鲜好吃”的符号信息。在“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的当下,“当街杀牛”有助于消除消费者的安全焦虑,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新店开张,商家往往都会想方设法地打开局面、提升名气;“当街杀牛”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有助于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效应,实现“广而告之”。尽管“当街杀牛”做好了后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但当众开膛破肚的血腥场面却遭遇了一些人的不认同与批评质疑,成为舆论场的“靶心”。
从古至今,在一些人的脑海中,存在着一种饮食上的“文化堕距”,即认为出其不意地宰杀动物,会带来无与伦比、美妙绝伦的味蕾体验,让食客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美味享受。为了更好地满足口腹之欲,为了吃得与众不同,为了用“吃”上的差异来建构身份认同和阶层区隔,一些人默许、纵容野蛮、残忍地对待动物并乐在其中、引以为荣。“每一食羹即杀数百只鹌鹑”,宋朝宰相蔡京这样的“吃货”,对于动物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当街杀牛”表面上有助于证明牛肉品质出色,实际上却可能事与愿违。当活牛处于突然的恐怖和痛苦状态时,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导致牛肉的品质大大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隔离宰杀不被同类看到、宰杀要快、必须使用电击法等,保留住动物最后的尊严,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做法。这不仅有助于呵护动物尊严,也有助于保持肉类的品质。
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动物是工具,人是目的。但他同时认为残酷对待动物毒害心灵,不利于道德和仁慈。“当街杀牛”让不少市民在情感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根源于它背离了基本的动物福利——善待动物,减少动物不必要的痛苦;建设一个“动物友好型”社会,让动物少承受饥渴、疾病、伤痛、恐惧的困扰;这样的动物福利,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
伴随着社会变迁,我们的一些价值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地重塑与更新。不论是贩卖野生动物,还是“当街杀牛”,只有让陈旧的生活方式和滞后的价值观念及时地适应社会新变化,才能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呵护动物福利。只有让动物福利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当街杀牛”才会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李帅]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