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放时间、开放人群等问题,以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意见》指出了目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不足、使用效益不高,体育场馆的教学属性和社会健身要求不匹配等问题,明确提出公办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并鼓励民办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以缓解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3月14日中国新闻网)。
随着民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参与锻炼的人不断增多,现有的体育锻炼场所已经无法满足民众健康锻炼的需要,可学校的体育场馆却往往处于闲置状态。如何充分利用好学校体育场馆,解决民众健康锻炼场所欠缺的矛盾,这在当前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意见》的实施,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现实矛盾。不过从现实来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仍然存在操作难题,这需要各方努力排除现实中的障碍。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主要障碍在于“安全”“经费”“管理”这三个关键点,如果能够切实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其困难可以迎刃而解。
如何解决安全问题?这要先厘清安全责任,明确责任划分,是个人的责任,由个人承担。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有校外人员来健身时崴脚,状告学校索赔,这显然站不住脚。如果是因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有缺陷导致了崴脚,这需要学校承担责任;如果是健身者自己不小心,那赖不到学校。因此,学校的责任是保证学校体育场馆的各种设施安全可靠,符合国家安全、卫生和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学校需要安排人员定期进行检测,对于学校要承担的责任,需要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认定,以免学校承担不必要的麻烦。
如何解决经费问题?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必然会面临折旧、损坏、维修的问题。目前,经费主要来源于两处:一是专项的扶持经费,二是学校在合理区间内对使用场馆者收取一定费用。这两笔费用均要保证专款专用,收支透明,要让民众能够在网上查到。但是,因为使用的公益性,收取的费用毕竟有限,一旦无法满足维修需要,就需要有关部门保证扶持经费的足额到位,这意味着政府要增加投入。
如何解决管理问题?北京有些学校的经验是“预约、登记、有组织地进入,从而体现有序开放”。这显然是个值得借鉴的办法,当然,如果要保证社区居民的使用,在便民上,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完善预约入门措施。此外,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不是一放了之,需要安排人员辅导、管理、维持秩序。同时,在开放的时间上不能和学生发生冲突,既要满足民众锻炼的需要,同时也要保护学生。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益处不必多说,之所以喊了这么多年才姗姗来迟,并非是学校不愿意开放,而是存在着许多现实困难,唯有解决好学校存在的困难,才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
[责任编辑:李帅]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