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陪他一起去扫雪 让感动超越廉价的鸡汤

2017年01月13日 10:29: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17年前,雪天路滑,儿子遭遇车祸丧命,沈阳丰收村村民康忠文开始在村中义务扫雪。从那以后,村里这条路再没发生过交通事故。老人说,不能让悲剧在别人家重演,要一直扫下去,直到扫不动为止。每到下雪,老人都特别想念他的儿子,老人想对另一个世界的儿子说:孩子放心,我们都很好,爸爸已经为你扫好回家的路。

  看到这里,你一定跟我一样,泪眼朦胧中不忍再看下去。

  前几天媒体报道了沈阳这位老人义务扫雪17年的新闻故事后,很多人用的表情都是:心疼、泪奔、感动。人们留言说,希望老人平平安安身体健康。确实让人感动,真的没有什么比这种悲痛欲绝后升华的利他情怀更能触动人心,遭遇这样的悲剧后,有人选择了悲愤和仇恨,有人永远陷入悲痛和绝望中无法走出来,有人受不了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有人会一直生活在自责和他责之中,使悲剧延续下去。而这个坚强的老人选择了一种积极的活法,用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利他行动来缓解自己的失子之痛,用余生的义务扫雪去完成一个心碎父亲的自我拯救,这是一份怎样让人肃然起敬的大爱啊!

  我知道,也许老人刚开始扫雪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避免悲剧在别人家重演”,只是为缓解自己的悲痛,只是为自己找点儿事情做,用忙碌去填充和麻醉那折磨得自己痛不欲生的想念,用这个行为表达对孩子的深切思念。失去了至爱的孩子,失去了人生的全部意义,生无可恋,总得做点什么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扫着扫着,“不能让悲剧在别人家重演”就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了自己所赋予的意义。于是,17年来,每当下雪,他就会准时出现在村口的坡路除雪,无一天例外。

  我记得媒体报道了这条新闻后,无数人转发了这条新闻,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敬意,“儿子雪天车祸去世,他义务扫雪17年”的新闻成为当天的热点。可热点很快就过去了,感动更很快就过去,人们很快就进入其他新闻热点的情绪节奏中,为其他事情感动、愤怒、争议、同情。老人扫雪的新闻很快被淹没,感动像潮水一样的来,又像潮水一样地退去了。

  此起彼伏的热点中,人们的感动就是这样地稍纵即逝。看这样的新闻故事,就好像在翻某一本心灵鸡汤故事,看了这一页,被这个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快翻到另一页,又迅速进入下一页故事的情绪节奏中。现实中的新闻,不是编的心灵鸡汤,不只是一个热点,热点后面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我们不是在看故事,而是看另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让自己的感动显得那么廉价和轻飘,感动之余,还是应该有一些超越短暂、浅层情感触动的深层影响,有一些深入的思考,有一些积极的行动,做点儿什么让感动更加深沉和厚重一些,使感动不只停留于沙发上看肥皂剧的情绪佐料。

  令人心安的是,老人的扫雪行动让不少人加入了扫雪的队伍。在康忠文的感染下,丰收村自发组成了“义务扫雪队”。一位村民说,他刚开始扫雪的时候,有不少人说他傻,吃力不讨好,还自己往里搭钱。没想到,他坚持扫了17年,现在不只我们村的人,邻村的,甚至经常开车经过的人都知道他。这些司机路过时都按喇叭谢谢他。但愿我们不只是感动于老人的扫雪,而能加入他扫雪的队伍,陪他一起去扫雪,在自己的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行动,多参与一些公共服务。这样,感动就不会显得那么轻和薄。

  另外,不能只是感动于老人的义务扫雪,应该看到,扫雪的老人需要别人的帮扶。他之所以扫雪是为了缓解自己失去爱子的悲痛和孤独。拼命扫雪是为了拼命淡化和忘记,扫雪背后是两个老人难以言说的孤独。如果能读懂老人扫雪的孤独,感动之余,邻近的年轻人就应该多去陪老人说说话,多去帮帮老人做点事。他帮我们扫雪,我们应该陪着他,让他不那么孤独,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待他的温柔。痛苦的他用爱吻着这个世界,我们该报之以歌。(曹林)

[责任编辑: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