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24时,北京等地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22日,京城终于迎来久违的蓝天。然而,好景不长,据气象专家预测,新一轮重污染天气25日又将“卷土重来”。
“十面霾伏”近一周,有关“霾态”的各种图片、段子和吐槽刷爆朋友圈。饱受雾霾之苦,发泄一下内心的郁闷和焦虑,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与此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人一边表达着对雾霾的厌弃和恐惧,抱怨着对政府治霾不力的失望和不满,一边又对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工业企业停产限产等应急措施冷嘲热讽,调侃这些措施给自己带来多少不便。
政府应该是治霾的主导,这很对。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霾害”,政府不能等(等刮风,盼老天爷帮忙)、不能靠(靠周边城市帮忙,认为只要周边省市的雾霾问题治好了,自己就不用干了)、不能怨(怨天尤人,老是觉得雾霾是这里刮来的、那里吹来的),而应当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雾霾的生成机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出台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多管齐下、狠抓落实,最终打赢这场抗霾攻坚战。
然而,治霾同样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一个人,既是雾霾的受害者,同时也是雾霾的制造者;享受现代工业成果的每个人,都是消耗环境资源的既得利益者,都有义务偿还自己欠下的环境债。其次,我们还要明白:治霾没有“速效药”,中国“成长中的烦恼”既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一天两天消退,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给治霾留出必要时间。再次,我们更要明白:治霾不能靠“嘴炮”,而要有实打实的措施,这就或多或少、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公众的某些利益,每个人都不能光想着享受治霾成果,却不愿为此作出一丁点牺牲。
这样说,决不是替政府开脱。政府的责任,当然要由政府承担,不可推卸,更不能转嫁。公众在治霾过程中,除了尽到应尽的义务,同时还有监督政府和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但行使这些权利,不应该仅靠插科打诨、冷嘲热讽,而应该是积极参与、理性表达、有效监督。
如果说治霾是场战役,那它应该是一场政府主导下全民参与的战役。国外治霾的成功经验表明,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公众是一支必不可少的生力军;离开公众的参与和鼎力支持,治霾终究难以取得完胜。
对于治霾的迫切性、政府的主导性,目前我们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但对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无论政府还是公众自身,显然都还认识不足。笔者希望借这篇文章传递一个理念:治霾,谁都别当旁观者!(李国民)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