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红稻问世 世界还会有饥饿吗

2016年12月20日 11:10:2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一种可以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新品种——“海稻86”试验推广成功,平均亩产达到150千克以上。海水稻是在沿海滩涂的海水中生长的水稻,由于脱粒后的稻米呈胭脂红色,因而被称为红稻。目前,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高产攻关,利用杂交的优势提高产量。

  红稻是许多研究人员30年执著研发的结果。首先是被誉为“海稻之父”的广东湛江的陈日胜于1986年发现了一株野生红稻,他小心翼翼地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结下的522粒种子,开始了育种工作。

  30年来,陈日胜做了几件事:一是测试出红稻具有耐盐耐碱的特殊功能;二是到各个省的盐碱地进行异地试种,观察耐盐碱性状表现、在不同的积温带表现,以及在不同品系盐碱地表现;三是选择各个积温带的优良品种做组合;四是进行DNA分析,寻找红稻的耐盐基因,已完成红稻全基因组测序,填补了红稻分子研究的空白。通过不懈努力,现在红稻的亩产从50千克提高到150千克。

  2014年,袁隆平加入到红稻的研发中,被称为“国内最早发现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生命力强的野生海水稻的专家之一”。2016年袁隆平等人在广东湛江、山东、吉林等地试验种植红稻近6000亩,平均亩产超过了150千克。

  陈日胜团队和袁隆平团队对于红稻研发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发方向聚焦在抗性,即耐盐碱性能上,后者的主要方向是高产,这两个团队两个研发方向并不矛盾。根据国内专家的预测,中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红稻的潜力,如果都能种上红稻,即便按照目前亩产150千克的产量计算,每年能多收入300亿千克(600亿斤)水稻,这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现在,红稻产出来了,能否代替白稻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粮吗?就人类的作物栽培和驯化史看,一种粮食作物是否为人们接受,除了营养之外,口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便是种植的成本和产量。

  现在红稻的产量只达到每亩150千克,袁隆平团队计划在3年时间让红稻的产量达到300千克,这样的产量才可能鼓励农民种植,因此还需要时间等待。另一方面,由于红稻抗病虫、耐盐碱,因此红稻的种植不需要施肥和使用农药,成本会低于白稻,也是获得种植者青睐的一个条件。

  在营养方面,经过检测,红稻稻米与普通精白米相比,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而且由于硒含量高(比普通大米高7.2倍),才使水稻成为红色。仅从这些成分考虑,红稻的营养价值甚至高于白稻。

  例如,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每天的需要量为50mg-250mg。如果人体缺硒,容易患大骨节病、克山病、胃癌等。硒还具有减弱黄曲霉素引发肝癌的作用,抑制乳腺癌的发生等作用。

  平时,人们摄取硒是来自含硒量丰富的食物,如鱼、龙虾及一些甲壳类水产品,其次是动物的心、肝、肾等脏器,蔬菜中的荠菜、芦笋、豌豆、大白菜、南瓜、洋葱、番茄等也含一定量的硒。现在,含硒量如此之高的红稻单独就可以满足人们对硒的需求了。

  因此,红稻能否为人接受,主要就是口感和味觉。现在,一些专业人员已经试吃过了,“它不咸,能接受的”。能接受与味道好和人们喜欢吃还是两个概念,因此红稻未来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人们是否因口感好喜欢吃,甚至成为一种美味佳肴。但是,其间的难度是颇大的,因为屈指数来,人类赖以果腹生存的植物性食品也就100多种,其中的主食不过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在中国就连倡导了多年要把土豆列为主粮的计划也举步维艰,原因就在于口感。

  即便如此,红稻作为世界性的珍贵食粮——水稻的一个分支,人们当然期待它也能像白稻一样成功,这不仅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对世界的粮食安全也意义重大,因为全世界有143亿亩盐碱地,如果都能种上红稻,并且能像白稻一样为人们喜爱,中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或许都可以解决,“谁来养活中国”和“谁养活世界”这样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历史,当然,前提是,要有一个公正和公平的分配制度。(张田勘)

[责任编辑: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